凌晨兩點,好友發來消息:“團隊散了。”
她是一家新媒體公司的創始人,三個月前還在朋友圈曬團隊拿下百萬訂單的慶功照,如今卻在對話框里連打三個感嘆號:“開會像吵架,做事像拔河,明明都是想把事做好,怎么就變成互相拆臺了?”
看著屏幕里的文字,我忽然想起書架上那本被翻得起皺的《毛選》。這十年反復讀了十遍,從晦澀到通透, 終于明白: 團隊內耗的解藥,早藏在那些寫于戰火中的文字里 。更驚人的是,我們黨從最初的幾十人走到今天,每次跨越危機,都是在破解內耗的密碼。
01
讀《毛選》的第三年 我看懂了 “吵出來的內耗”
第一次讀《毛選》是在團隊最混亂的時候。彼時我帶著五個人的小團隊做項目,明明目標一致,卻總在細節上糾纏:策劃組嫌執行組 “跟不上思路”,執行組罵策劃組 “不接地氣”,連周會都能從下午吵到深夜。
直到翻到《矛盾論》里那句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突然愣住了。后來反復對照黨的歷史才發現:內耗從不是 “誰對誰錯” 的問題,而是沒找到矛盾的根。
1935 年的遵義會議,堪稱破解團隊內耗的教科書案例。當時紅軍剛經歷湘江戰役,兵力從 8.6 萬銳減到 3 萬,黨內卻還在為 “打不打大城市”“跟不跟共產國際指令” 吵得不可開交。博古堅持 “御敵于國門之外”,毛澤東主張 “避實擊虛”,雙方各執一詞,行軍路線一改再改,戰士們疲于奔命,怨氣沖天。
但遵義會議沒有糾結 “誰的面子重要”,而是直指核心矛盾 ——路線錯誤比意見分歧更致命。會議通過激烈討論,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放棄了不切實際的進攻路線,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這一決策不是否定誰,而是找到了 “生存與發展” 這個主要矛盾,讓紅軍擺脫了被動挨打局面。
反觀我那朋友的團隊,后來我幫她分析:他們天天吵 “文案要不要加表情包”“推文發早上還是晚上”,卻沒人關注 “用戶真正需要什么內容”。就像當年紅軍如果只糾結 “行軍走山路還是平原”,而不解決 “為什么打仗” 的根本問題,再吵也無濟于事。
02
重讀《實踐論》: 為什么越 “講道理”,內耗越嚴重?
團隊內耗還有個怪象:道理講得越多,越沒行動力。
前同事老周的設計團隊曾陷入這樣的循環:為了一個產品包裝,開會討論了七次,從 “色彩心理學” 談到 “市場趨勢”,每次都能列出十條利弊,卻始終定不下方案。最后客戶催得緊,只能草草交差,結果兩邊都不滿意。
這讓我想起《實踐論》里的觀點:“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這句話在延安整風運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1941 年的延安,黨內存在著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等問題,有人空談理論不落地,有人固執己見不認錯,內耗嚴重到影響抗日根據地建設。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尖銳批評:“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但黨沒有陷入 “誰對誰錯” 的爭論,而是用 “實踐檢驗” 破局:組織干部深入農村調研,讓那些只會 “紙上談兵” 的人親眼看看農民的真實需求;把整風文件發到基層,讓戰士和群眾來評判 “理論是否有用”。比如《整頓黨的作風》發表后,邊區政府不是組織 “學習研討會”,而是號召大家 “先做起來”—— 干部帶頭開荒種地,知識分子下連隊當兵,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修正想法。
老周后來學著這個思路調整團隊:不再爭論 “包裝好不好看”,而是先做三個版本小范圍測試,用用戶點擊率和復購率說話。結果發現最被大家吐槽的 “土味設計”,反而因為接地氣成了爆款。
這就是《實踐論》戳破的內耗真相:空談道理是內耗的溫床,唯有行動能讓分歧落地。就像當年延安整風,不是靠批判會統一思想,而是靠 “做一件成一件” 的實踐,讓大家明白 “共同做成事” 比 “證明自己對” 更重要。
03
群眾路線: 讓團隊從 “互相提防” 到 “并肩作戰”
最讓我震撼的,是《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里那句 “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句話背后,藏著破解 “團隊信任危機” 的密碼。
想起 1927 年秋收起義后,紅軍面臨最嚴峻的內耗:士兵大多是農民,不習慣紀律約束,甚至有人偷偷逃跑。毛澤東沒有用 “軍法處置” 強硬壓制,而是做了件看似 “不起眼” 的事 —— 開 “士兵委員會”。
在連隊里,戰士可以當面批評軍官,伙食怎么分、仗怎么打,都要大家商量著來。有個老兵后來回憶:“以前當兵是為了混口飯,現在覺得這支隊伍是自己的,打地主分田地,是為自己打仗。” 就這一招,讓逃跑率驟降,紅軍成了 “擰成一股繩” 的隊伍。
這讓我想起去年幫一個社群團隊解決內耗。他們的問題是 “管理層拍腦袋決策,執行層消極應付”,總監抱怨員工 “不主動”,員工吐槽總監 “瞎指揮”。
后來借鑒 “士兵委員會” 的思路,他們搞了個 “每周吐槽會”:所有人匿名寫 “最想解決的一個問題”,投票選出前三,當場討論解決方案。比如有員工提 “加班餐太難吃”,看似小事,解決后大家卻明顯覺得 “公司在乎我們”;有人說 “目標不清晰”,管理層當場調整 OKR,讓每個人明白自己的工作和團隊目標的關系。
三個月后再去看,團隊氛圍完全變了。原來互相提防的人,開始主動分享資源;以前開會坐后排的人,現在會搶著提建議。這就是群眾路線的魔力:當每個人都覺得 “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內耗的土壤就消失了。就像當年紅軍靠 “士兵委員會” 讓戰士有了歸屬感,團隊里的 “小事民主”,往往能堆起最堅實的信任。
04
內耗的解藥, 藏在 “把事做成” 的初心里
讀《毛選》十遍,終于讀懂:團隊內耗的本質,是忘記了 “我們為什么要在一起”。
就像我們黨在百年歷程中,每次化解內耗,靠的都不是復雜的技巧,而是回歸根本 —— 遵義會議回歸 “救亡圖存” 的初心,延安整風回歸 “為人民服務” 的初心,士兵委員會回歸 “一起打天下” 的初心。
如果你正被團隊內耗折磨,不妨翻開《毛選》,問問自己:你們最初想做成的那件事,是不是被 “誰對誰錯”“誰多誰少” 的糾纏掩蓋了?
最后想送大家一句我貼在辦公桌前的話,來自《為人民服務》:“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這句話,值得每個團隊共勉。
互動話題:你的團隊正在經歷哪種內耗?是意見總不統一,還是互相不信任?評論區聊聊,或許能在這里找到破解思路~
杰克?韋爾奇說:“你可以拒絕學習,但你的競爭對手不會!”
歡迎點擊鏈接,了解2025年我們將走進哪些知名企業參訪交流學習。
企業參觀考察游學預約咨詢電話:18511456825(同微信)馬博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