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誰不盼著能把事兒干成,在工作上一路順風順水,收獲成功和認可呢?
可現實往往很打臉,不少人明明拼盡全力,最后卻還是敗得一塌糊涂。
這是為啥呢?
其實啊,毛主席在《實踐論》里早就給出了答案:“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
這話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咱們走向成功的路。
01
朋友小李,一直有個創業夢,想著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咖啡店。
他滿腦子都是浪漫的想法,覺得只要店裝修得漂亮,咖啡味道好,就一定能吸引顧客,生意肯定火爆。
于是,他東拼西湊借了不少錢,風風火火地把店開了起來。
可結果呢?
開業沒幾個月,生意冷冷清清,最后只能關門大吉。
那天小李垂頭喪氣地來找我,一屁股坐在沙發上,唉聲嘆氣地說:“我咋就這么倒霉呢?
我明明那么努力,為啥還是失敗了?”
我看著他,認真地問他:“你開咖啡店之前,做過市場調研嗎?知道周邊人群的消費習慣和需求嗎?了解過競爭對手的情況嗎?”
小李一臉茫然地搖搖頭。
我接著說:“你看,你這就是只憑主觀想法做事,完全沒考慮客觀情況啊。就像蓋房子,地基都沒打好,房子能結實嗎?”
小李聽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毛主席告訴我們,主觀想法符合外界客觀規律,這才是工作勝利的前提條件,是底層邏輯。
這就好比種莊稼,你得知道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得遵循農作物生長的規律。
要是你不管不顧,大冬天把種子撒地里,還天天盼著它發芽,這不是白日做夢嗎?
02
做任何工作,都得具備客觀思維,懂得尊重客觀情況或外界客觀規律,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這是工作勝利的最基本邏輯。
通俗點講,就是做事情不能蠻干,得符合工作對象的基本規律。
就像開車,你得遵守交通規則,不能想怎么開就怎么開,不然肯定出事故。
我有個同事小張,負責公司的市場推廣工作。
有一次,公司推出了一款新產品,領導要求他盡快打開市場,提高產品知名度。
小張沒有急著行動,而是先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
他分析了目標客戶群體的年齡、性別、消費習慣,了解了競爭對手的產品特點和營銷策略,還研究了市場趨勢和行業動態。
基于這些客觀情況,他制定了一套詳細的市場推廣方案。
結果,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歡迎,銷量一路攀升。
后來,我夸小張厲害,小張笑著說:“這沒啥,我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就像打仗,得先摸清楚敵人的底細,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作戰計劃。要是啥都不了解,就盲目沖鋒,那不是送死嗎?”
他這話雖然樸實,但卻道出了成功的真諦。
干革命工作是這樣,咱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大事小事也是如此。
就拿做重大決策來說,你得評估一下內外部條件,看看是否具備成功的可能性。
比如你想換工作,不能只看新工作的薪資待遇,還得考慮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新公司的發展前景如何,行業趨勢怎么樣。
要是這些客觀因素都不考慮,只憑一時沖動就跳槽,很可能從一個火坑跳到另一個火坑。
03
毛主席認為,干革命工作,搞清楚主觀與客觀相結合這點很重要。
就像當年敵人圍剿根據地,大家都希望能擊潰敵人,更希望反攻大城市,一年半載就能解放全中國。
可這些只是個人的主觀想法,能不能實現,還得看客觀情況。
得看敵人的力量,看自己的力量,看國內環境(政治、經濟)是否具備革命成功的可能性。
要想打勝仗,就得把自己的擊敗敵人的愿望(主觀想法)與客觀情況(敵人的實力、戰場的地理環境)結合起來思考,針對實際情況來,制定具體的軍事策略。
這就好比下棋,你得根據對手的棋路,靈活調整自己的策略,才能贏得最后勝利。
這個主觀想法與客觀情況相結合的過程,其實就是《孫子兵法》講的“廟算”,也就是提前在開戰之前做好準備。
提前把敵我雙方的情況過濾一下,把主觀與客觀情況結合一下,把內部與外部因素分析一下。要有辯證、系統與全面的思維。
所以啊,別再盲目蠻干了,學會讓主觀想法符合客觀規律,這才是走向成功的正確道路。
就像那句老話說得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