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時代,沒想到菜名也能掀起一場“文化風暴”。一份再普通不過的中國家常菜——水蒸蛋,竟然被包裝成“Japanese Steamed Egg”橫空出世,硬是讓國外網友刷出五千多萬的驚人播放量。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近日一個中國博主在社交平臺上教大家如何做水蒸蛋:打散的雞蛋遇上溫水,蒸上十幾分鐘,撒點蔥花醬油,滑嫩如玉。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家里孩子都能做”的菜式,卻被一位德國美食博主翻版,視頻一經發布,配文卻變成了“Japanese Steamed Egg”。
更戲劇性的是,其他外國網友們立刻跟風模仿,也紛紛打上“日式料理”標簽。面對這種“改頭換面”的操作,其實不少日本網友都坐不住了:“我們家的茶碗蒸,可沒這么做!”
對比一下中國的水蒸蛋和日本的茶碗蒸,差異一目了然。中國的水蒸蛋追求的是極致的細膩和清淡——原料簡單,技法明快,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溫柔慰藉。
而日本的茶碗蒸則講究高湯底味、配料講究,從蝦仁到蘑菇、魚板、銀杏,每一樣都是精致料理的代名詞。
日本人把它歸為懷石料理的重要一環,講究層次和儀式感。所以,德國博主復刻的是中國的做法,卻在傳播中“移花接木”成了日式風格。這樣的張冠李戴,并非孤例。
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么“日式”標簽如此能帶流量?這背后既有歐美社會長期對亞洲美食的刻板印象——日餐等于高端精致,中餐就是“快餐外賣”的邏輯,也有短視頻平臺算法的“選擇性推薦”在推波助瀾。
在流量和商業化面前,標簽甚至比內容更重要。比如同樣一份菜,如果是Japanese什么什么,在海外的播放量就能一飛沖天;而貼上Chinese,點擊的人就不多,平臺也沒推薦,這種現象并非一朝一夕,但卻值得我們反思。
2024全球最佳國家日本首次位列第2還超過了美國
當然,文化傳播本身是開放的,飲食更是如此。菜品流轉、技法融合,本來就很正常,但如果任由誤讀和錯位長期存在,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北京烤鴨成了韓國名菜”的荒唐局面。這件事對中國美食創作者其實也是一種提醒:與其糾結被誰“搶了名頭”,不如主動出海,把水蒸蛋、宮保雞丁、紅燒肉背后的中國故事講出來。
講究的不只是怎么做,更要講清楚為什么這樣做、吃它的歷史和人情。把真正的中國味道帶到國際舞臺,讓更多人知道,亞洲美食的豐富與多樣。
最后,聊到“日式吸流量”的現象,倒也不是說日本美食沒有魅力。相反,正因為日本餐飲產業長期注重品牌、包裝和精致文化輸出,才讓全世界對“日式”二字趨之若鶩。
反觀我們是否也該借鑒其長,除了守住味道的根本,更要講好菜品的故事、包裝好文化的內核?讓世界看見真正多彩、真實的中國味道,而不是別人想象中的“中國式標簽”。
文化傳播的路上沒有終點,下次刷到被誤認為“Japanese Steamed Egg”的水蒸蛋,不妨在評論區留一句:這其實是我們“媽媽的味道?!?/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