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法國“戴高樂”號航母戰斗群罕見強闖南海,西方媒體全網聚焦。解放軍南部戰區罕見高調出動4艘055型萬噸驅逐艦同步伴航。中法南海對峙,瞬間成為全球海權格局的風暴眼。美國智庫CSIS公開報告稱,當天南海熱點相關信息檢索量暴增430%,堪比2022年佩洛西竄臺事件。南部戰區一則簡短通報,閱讀量2小時破億。
法國航母“戴高樂”號背后是歐洲還是美國?
“戴高樂”號航母編隊此次闖入南海,表面是“自由航行”,實則劍指中國。《費加羅報》援引法國海軍高層表態,“法國不是美國的馬前卒,而是歐洲海洋力量的象征。”但從編隊實際部署看,美軍“伯克”級驅逐艦、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補給艦全程伴隨,歐洲聯合艦隊實質已成美國亞太戰略的延伸。
法國國防部長勒科爾尼當天公開強調,法國有權在“國際水域”航行,南海不是中國的“內湖”。但現實是,法國本國距離南海超過1萬公里,戰略利益有限。法國為何冒險?根本原因在于,歐盟近年來與美國在亞太問題上步調日趨一致。2025年6月,歐盟理事會剛剛通過“亞太海域合作行動指令”,法國此舉被廣泛視作試探中方底線、為歐盟“打頭陣”。
美國海軍研究學會的最新報告顯示,法國“戴高樂”號此次行動,背后美英軍情輸入、情報共享和補給支援貫穿始終。法國海軍少將朱利安·波特在采訪中甚至直接宣稱,“南海不是中國說了算,哪怕是解放軍4艘055,我們也敢進。”如此叫囂,意在試探中國反應。
055大驅高調現身,解放軍南海新部署
16日上午,南部戰區例行巡航,4艘055型萬噸級導彈驅逐艦同步出現在南海南部海域,陣型極為罕見。法國媒體稱,這是“赤裸裸的武力展示”。公開AIS數據顯示,055編隊距離“戴高樂”號最近時僅16海里。南部戰區新聞發言人簡短表態:“一切行動盡在掌控。”
055型萬噸大驅被外界稱為“亞洲最強水面艦艇”,單艦滿載排水量超1.3萬噸,集成112單元垂發系統,具備區域防空、反艦、反潛一體化作戰能力。此次4艦齊出,實際是對法國聯合艦隊的威懾與“貼身伴航”。英國《簡氏防務》披露,055艦隊全程未開啟火控雷達,但多次使用電子壓制與激光警告,法方多次試圖靠近中國主張線均被遠距驅離。
值得注意的是,055編隊現身后,解放軍南部戰區空軍也同步起飛殲-20隱身戰機進行遠距巡航。法國海軍“卡薩德”號護衛艦發出無線電求證時,南部戰區僅回復一句:“一切后果自負。”
法國強闖背后的國際博弈
法國強闖南海,背后實際是多重博弈。2025年以來,歐盟對華政策趨于強硬。6月歐盟理事會通過“亞太合作指令”,法國、德國、英國、荷蘭等國相繼宣布將定期派艦赴印太,強化在南海存在感。法國此次派出“戴高樂”號航母編隊,既是對歐盟要求的回應,也是對美國“印太戰略”的呼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7月16日罕見強硬回應:“中國對南海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任何外部勢力的挑釁都將遭到堅決反制。”同一天,央視新聞報道稱,南部戰區“全時待戰”,一切敵對行動都在監控之內。
全球航運監測數據顯示,7月16日當天,南海主要航道通過船只數量較前一日銳減14%,國際貨運保險費率短時上浮7%。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新加坡海事局專家分析:“南海緊張氛圍,任何誤判都可能引發局部沖突。”
國際社會對法國此舉反應不一。德國政府低調回應“支持國際法航行自由”,但未對法方挑釁表態。東盟多國則表達擔憂,擔心區域局勢進一步升溫。越南、菲律賓等國默不作聲,印尼則呼吁“各方保持克制”。美國國務院公開表示“支持法國行動”,但強調“避免升級為直接對抗”。
055大驅“不買賬”?法軍信心與現實的落差
盡管法國媒體高調渲染“戴高樂”號遠航壯舉,實際行動卻極為謹慎。AIS數據顯示,法航母編隊在南海停留不足18小時,航跡多次調整,始終規避中國主張線。期間,055艦隊未主動靠近,但始終保持高度警戒。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多名軍事分析人士觀點,認為解放軍4艘055驅逐艦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南海海空一體聯動進入實戰化新階段。法國海軍原本預計中方最多出動2艘052D型驅逐艦“象征性示警”,但055編隊的高調部署,直接刷新了歐洲國家對中方“底線”的認知。
法方此次“叫囂”解放軍不敢妄動,更多是對歐洲輿論的交代。法國國內多家媒體實際報道中,對解放軍055編隊的專業壓制、電子干擾、全時跟蹤表達高度忌憚。法軍艦載直升機多次起飛偵察,但均被中方電子壓制系統干擾,未能獲得有效情報。
“戴高樂”號編隊返航后,法國國會防務委員會緊急召開閉門會議,討論“如何應對中國海軍戰略升級”。法國國防部發言人承認:“中國海軍遠比想象中強大,南海行動必須謹慎對待。”
南海“無人區”與角力新常態
2025年7月17日,南部戰區發布罕見視頻,展示055型大驅與“戴高樂”號編隊同框畫面。畫面中,4艘055列隊航行,法國艦隊保持遠距,未有任何“擦槍走火”。短片一經發布,點擊量迅速突破5億,網友評論“自信就是最大的底氣”。
同一時間,微博、抖音等平臺關于“南海對峙”的話題熱度連續三天居高不下。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李海東解讀稱:“南海已成為中美歐大國博弈的前沿陣地,任何‘擦邊球’都會引發鏈式反應。”
2025年7月18日,聯合國安理會就南海局勢召開緊急磋商會議,法方代表強調“維護國際法”,中方代表則重申“堅決反對外部武裝干預”。俄羅斯代表罕見表態支持中國立場。全球油價當天短時上揚1.7%,顯示地緣風險溢價已被金融市場消化。
南海格局進入“新冷戰”?
南海局勢的本質,已不是簡單的航行自由問題,而是大國海權與區域安全博弈的集中體現。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編隊的短暫停留,既未改變南海現狀,也難以動搖中國對南海的實際掌控。055型萬噸大驅的高調出動,彰顯了解放軍對海權紅線的絕對自信。
專家指出,隨著中美歐在南海的軍事互動日趨頻繁,區域局勢很難回到低調狀態。2025年上半年,南海周邊軍演次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50%,中美“灰色地帶對抗”已成新常態。法國這次“試水”,或將催生更多外部力量的介入,但中國海軍的應對手段和戰略自信,也正逐步形成威懾新格局。
《南華早報》援引多名亞洲防務專家觀點認為,未來南海的風險點并不在于某一次對峙升級,而在于大國誤判或“代理人沖突”引發鏈式反應。在沒有實質性軍事摩擦的前提下,南海已然成為大國戰略意志的“無人區”和風險測試場。
參考資料:山東艦在南海遭遇法國航母?法軍自夸:我們很強大,成功阻止沖突
2025-07-21 09:50·第一軍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