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東吳或許是最被“低估”的政權。它疆域遼闊,經(jīng)濟富庶,依托長江天險,數(shù)十年間抗擊曹魏、聯(lián)蜀抗晉。孫權一朝曾一度被認為是“成就最均衡”的諸侯,既有英明決斷,也有柔韌權謀。然而,這一切卻在短短幾十年內(nèi)化為烏有。公元280年,隨著西晉兵鋒直指建業(yè),吳國末帝孫皓被俘,江南大地歸入一統(tǒng)王朝的版圖。本文試圖通過幾個關鍵的歷史片段,揭示這個帝國是如何在朝政混亂中一步步走向終點的。
孫權晚年的權力錯配
東吳的開國君主孫權,在位時間長達52年,前期勵精圖治,廣攬賢才,令東吳能夠在赤壁之戰(zhàn)后迅速崛起。然而,到了晚年,孫權的政治判斷力明顯下降,特別是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猶豫與多次更易,埋下了深重隱患。他先是立長子孫登為太子,但孫登英年早逝;后立孫和為太子,孫霸為魯王,但他偏愛孫霸,在朝中暗地扶持其勢力,縱容兩股勢力在朝中激烈斗爭。東吳朝堂迅速形成“太子黨”與“魯王黨”對峙局面,顧譚、吾粲等忠臣屢次進言勸諫,因觸怒皇帝而被貶或賜死。最終導致“太子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一大批忠臣良將(如顧譚、諸葛恪之父諸葛瑾等)也在這場權力斗爭中喪命。公元250年,孫權終于以“兄弟不睦”為由廢孫和為庶人、逼死孫霸,同時殺死一眾支持太子的重臣。正是孫權晚年的猜忌、多變和用人不定,打亂了東吳原本穩(wěn)定的權力結構。君臣互疑、親貴爭寵的朝堂氣氛,也為后來孫皓暴政奠定了心理土壤。孫權病逝時,東吳已顯出政治頹勢之態(tài)。而真正的混亂,則在他死后愈演愈烈。
諸葛恪之死
諸葛恪,諸葛瑾之子,曾深得孫權重用,在孫權死后輔佐孫亮。諸葛恪性格高傲,施政雷厲風行,力圖整頓朝政、改革制度,頗有“中興之志”。然而,他性格驕矜,改革過急,且對權臣孫峻過于輕視。最終,孫峻設計逼諸葛恪赴宴,設宴中刺殺之,連同諸葛一族被滿門抄斬。這件事震動朝野,標志著“賢臣被戮,奸臣當?shù)馈钡木置嬲叫纬伞V蟮膶O吳政權,再無諸葛恪這樣具備遠見與能力的棟梁之臣。《三國志》記載:“時吳人莫不嘆息,為之流涕。”諸葛恪之死震撼東吳士人階層,標志著“士族政權”向“宗室與權臣聯(lián)盟”徹底轉變。從此之后,東吳政權再無強有力的改革派骨干,國政漸入沉淪。
孫皓暴政
孫皓是孫權孫子、孫和之子,在孫休去世后被權臣扶上皇位。初登基時,他頗具“英主之姿”,赦免舊人、減輕徭役,一度贏得民心。但好景不長,他很快便展現(xiàn)出暴戾、猜忌與酗酒成性的本性。孫皓常設私刑,喜怒無常,對百官施以“剝面皮、灌醋鼻、鋸人腿”等酷刑。對待宗室兄弟也毫不留情,多人被賜死或幽禁。尤其令人發(fā)指的是,他曾命人活剝太監(jiān)臉皮,僅因“面露不悅”。他不僅沉迷女色、酒宴,還不斷南征交趾、北攻晉境,動輒征發(fā)十數(shù)萬兵役,令百姓疲憊不堪。吳郡、豫章、建安等地多次爆發(fā)叛亂,社會秩序瀕臨崩潰。
- 晉滅吳的鐵蹄與孫皓的投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下令伐吳。杜預、王渾、王濬等分水陸進軍。晉軍從益州溯江而下,水軍巨艦過三峽而不沉,東吳震驚。孫皓雖調(diào)動全國兵力抗擊,但各地守將(如張悌、陸抗等)或死戰(zhàn)失利,或望風而降。280年,王濬水軍直逼建業(yè),孫皓倉促出降,至此,東吳滅亡。孫皓被帶至洛陽,面見司馬炎。晉武帝諷其道:“卿為天下之主,何以致此?”孫皓答:“天命也。”言罷大哭。
結語:東吳為何無力自救?
和魏、晉相比,東吳的制度極度依賴皇族統(tǒng)治與個人威望。孫權建立初期雖用人唯賢,但其后的制度安排嚴重缺乏權力制衡機制。東吳的滅亡,既不是軍事戰(zhàn)略之敗,也非地理形勢之劣,而是一場漫長卻明確的政治腐爛。它從孫權晚年的皇權私欲開始,經(jīng)由繼承人之爭的激烈斗爭,再到諸葛恪與權臣的生死博弈,最終演變?yōu)閷O皓的暴政橫行與國家機器全面癱瘓。這一切使得東吳在國家機器運轉上逐漸喪失活力,面對晉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略時,已是“強弩之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