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的16萬都交了,你還折騰什么?”
在旁人看來,或許拿到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的offer已經(jīng)塵埃落定,可我就是沒辦法說服自己安于這條看似穩(wěn)妥的路。
面對一年制碩士的疑惑和邊學習邊就業(yè)的巨大壓力,我不死心地想要沖擊一波慕尼黑工業(yè)大學(TUM)。盡管明知TUM的申請流程堪稱“玄學”,但我還是決定,再為自己搏一把!
思政62,斷了我的保研夢
上大學前,我從未想過要出國留學。
那時候覺得國內(nèi)環(huán)境很好,所學的專業(yè)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也不愁就業(yè),并不需要所謂的“出國開眼界”。
進入大學后,起初天真地以為會在北郵輕松保研待上7年,可大一第一學期的思政課62分直接讓我斷了保研念想,遂開擺。到了大二,糾結(jié)了近一年的時間,在留學和考研之間選擇了留學,主要原因是不想承受考研備考之苦,以及學校環(huán)境之差。
做完選擇后,火急火燎地先把雅思考了。我是在2023年7月,大二升大三的暑假考的,本想著不一定一次過,才選這個尷尬的時間,沒想到一次就考出了7分。
了解到港新對雅思有效期要求,基本是申請或換正式offer時達到就行,便沒有再考。我們學校的留學目的地通常是是港新英,在平衡了留學成本以及個人喜好等因素后,選擇排除英國,把港新作為主要目的地,目標院校鎖定在了“港三新二”。
大二結(jié)束時我的均分82不到,距離目標院校還有一些差距,于是選修了大量公選課(水課)的方式,加上大三專業(yè)課的努力,將均分提升到了85,大三升大四的暑假還出去增加了一段實習。
家長一直以來就希望我能通過留學開開眼界。但在得知我的目標學校基本都是一年制授課碩時,家人們也比較詫異,認為一年學制并不能學到什么東西,尤其是工科專業(yè)。我起初是無所謂的,認為碩士快點讀完直接工作也沒什么關系,但一個暑假的實習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我有多么不想上班hhh,所以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躺平hh
最初瞄準的新目標是tuma-ntu聯(lián)合辦學的icd和ge項目,這兩個項目都是兩年學制還帶實習,比較符合我的要求。在了解這兩個項目時,我得知這個申請這兩個項目都需要準備aps證明(aps是德國針對中國、越南的一個留徳審核,需要通過面試來獲取證明,以申請德國的學校)。
當時我的想法是,既然我都要準備aps了,不如也順便申請一下德國的學校,于是將目標投向了德國以及歐陸。通過學校論壇等方式獲取信息后,我先將歐陸的目標院校定在了qs前100的學校,包括tum、tud、kth、lund這些學校。
選擇指南者,順利拿下港大
考完雅思后的那個暑假,我通過線上、線下咨詢過幾家留學機構。其中某兩家大型機構一上來就貶低我的學歷、gpa和軟背景,末了還推薦他們家的付費實習、科研等項目,讓我很生氣,于是暫緩了簽約中介的決定。
在我的認知中,申請港校最看重的是gpa,所以我計劃大三狠狠刷好gpa,即使需要實習科研如果需要的話也可以自己找,而不是通過付費的形式。
直到大三暑假,要開始準備申請文書了,我這才重新啟動中介篩選。
在線下咨詢時,我接洽到了留學中介的老師,通過比對錄取案例、語言要求等信息后,讓我認識到留學中介的老師是很專業(yè)的,他們給出的定校方案不僅符合我自己的調(diào)查結(jié)果,更重要的是沒有把港四五這類院校當作保底,完全契合我的預期,所以在比較完價格后,最終確定簽約他們。
在整個申請過程中,留學中介的老師主要是在文書創(chuàng)作和申請?zhí)顚懙确矫娼o予了我很大幫助。
由于我需要同時申請計算機科學(cs)和通信,所以我的文書創(chuàng)作也要分為兩個方向做針對性準備:
針對cs方向,文書老師重點挖掘了我的大數(shù)據(jù)課程設計和一段軟件開發(fā)的實習經(jīng)歷;通信方向則是聚焦于我在通信系統(tǒng)的課程實驗成果。
我的每一份文書材料都和老師經(jīng)過反復的溝通打磨,既能體現(xiàn)個人特色,又貼合項目要求,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表達。
遞交申請的流程也把握得好,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推進,我只需要按照提示準備材料就行,省時省力,遇到什么問題不清楚的群里問一下老師,反饋也都非常及時。
10月以后,就進入了申請等待期。特別是港中文的ie和港科技的it兩個rolling制項目暫時杳無音訊,我漸漸把希望寄托在香港大學的CS項目上,因此11月7日拿到第一批面邀時還是比較激動的,立刻開始了面試準備。
在北京參加港大筆面
留學中介安排的模擬面試幫助我熟悉了港大的面試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指導老師還逐字逐句地幫助我完善了自我介紹,讓我在正式面試時更加從容。
最終順利通過了面試,12月10日收到了第一批推研通知,半個月后拿到了正式offer,基本上是這個項目除了提前批外最快拿到offer的一群人了。
不過,最初的興奮過后,留位費的問題擺在了面前。港大的留位費時間卡得很緊,要求我1月10日前提交,再加上跨境匯款等因素,我的主導師建議我最好1月8日前就交好留位費。
當時的情況是,瑞典的兩所學校還在提交材料階段,申請結(jié)果要等到3月27日,且瑞典的錄取和志愿填報順序有很大關系,并不能確定是否能進;
港中文和港科沒有收到消息,大概率是沒有希望了;
慕尼黑工業(yè)大學(TUM)尚未開放申請,且錄取較為玄學,當時認為并沒有多大希望,再加上tuma本身要求也高,申請開始時間又一延再延,讓我對這個項目失去了信任。
因此當時主要權衡的是ntu的spml/通信,最后等待到1月8日,ntu還是沒下offer。
對比之下港大是cs科班項目,而ntu只算是cs擦邊點一年制工科,而且香港比新加坡更適合實習找工作,加上該項目有不少北郵校友,也讓我和家人多了一份安心,于是就交了港大16w留位費,但ntu在1月13日就發(fā)了spml的offer,只差了幾天。
按說交了留位費后,我本該安心準備赴港,但是內(nèi)心還是比較猶豫,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如果去香港,那么面臨的是一年后就要就業(yè)的難題,那么我從1月-4月就要準備找暑期實習。我剛好也認識一位就讀該項目的學長,他那時找實習找工作的焦慮狀態(tài)讓我心生膽怯,打了退堂鼓。
其二,之前在香港旅行的經(jīng)歷,讓我思考香港究竟是不是我夢想的留學地。也還是那個學長,天天分享港大的坑人故事,讓我再生一怯。
基于以上兩個因素,讓我在交了16w后也并未將港大作為最終的目的地,在接下來的時間最終完成了瑞典的申請和tum的填報,將希望寄托于這兩個地方。
如何申請慕尼黑工業(yè)大學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申請慕尼黑工業(yè)大學的過程。
Tum msce項目采取兩輪考核機制:
第一輪針對申請材料進行打分,95/100以上直接錄取,75-94進入下一輪面試。面試需要達到40/55以上才算通過。因此在申請之初,我就大概明白若想拿到這個項目的offer,大概率要經(jīng)歷面試環(huán)節(jié)。
3月底4月初,xhs上開始出現(xiàn)這個項目的面邀分享,也有同學發(fā)帖說自己第一輪得分低于75分。我一邊瀏覽這些信息,開始了解面試的形式以及可能的問題,但也沒有積極開始準備,因為看到那位得分低于75分的同學,他的vpd(德國的成績認證,相當于均分)比我更優(yōu)秀一些,便覺得自己大概率也會被刷。
那時瑞典已經(jīng)放榜,也收到了kth通信系統(tǒng)的offer,本也可就此安心,但心里還是存了一絲期待。因為tum拒絕的話會直接告知,不存在默拒,這也激起了我 “不收到明確結(jié)果不罷休”的念頭。整個4月,幾乎每一兩天就會上tum的系統(tǒng)查看狀態(tài)。
5月5日早上8點多,我像往常一樣刷新系統(tǒng),突然發(fā)現(xiàn)狀態(tài)更新:第一輪得分76分,擦邊進入面試!不到10點,面試邀請郵件就來了,通知我6月25日晚上7:30面試。
雖然準備時間充足,并且錯開了我的畢設答辯,但是因為面試時間太晚,導致我整個畢業(yè)季都陷于一種比較緊張的情緒中。
tum面試準備文檔
Tum的面試大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個人情況,包括為什么選擇這個項目,為什么選擇德國,有申請其他項目等等;二是專業(yè)問題,基于畢設、cv、ps中的經(jīng)歷展開,問問項目大概情況以及一些細節(jié)。還會涉及一些專業(yè)問題,包括線性代數(shù)、概率論等數(shù)學課程,以及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tǒng)等專業(yè)課程。
在留學中介的老師安排的模擬面試時,我尚未開始準備專業(yè)問題,于是將較大的篇幅留給了針對畢設、cv、ps的問答。也是在模擬面試的問答中,我明確了cv、ps以及畢設中需要著重準備的地方以及可能會被提問的點。
模擬面試的老師也為我講專業(yè)知識的復習框定在了原理的介紹等更小的范圍,讓我準備更有了方向。
參加面試
正式面試的具體細節(jié)已經(jīng)基本記不清,那幾天實在是過的煎熬,只記得在面試結(jié)束后一個人的實驗室里大聲的唱了一遍煎熬,仿佛要把所有壓力都釋放出來。
面試的教授說兩天內(nèi)可以出結(jié)果,根據(jù)xhs的經(jīng)驗,下午面試的晚上能出結(jié)果,晚上面試的第二天下午能出結(jié)果,于是我第二天從下午四點開始(德國時間早9點),每隔十多分鐘就刷新一次系統(tǒng)。到了五點多終于跳出一個郵件,結(jié)果是港大的內(nèi)地線下交流會,一直刷到了六點多人都麻木了,就將看郵件的手機留在宿舍,去外頭轉(zhuǎn)了一圈。
回來依舊沒有消息,開始玩游戲,打開免打擾模式不讓突然彈郵箱信息的推送,強迫自己轉(zhuǎn)移注意力。幾局游戲之后再查系統(tǒng)查郵箱依舊沒有消息,已經(jīng)是大概八點了,強迫自己去吃了個飯以后,回來依舊一無所獲。
最后只好和同學一起開黑打游戲,沒想到有一局間突然發(fā)現(xiàn)有新郵件,點開后發(fā)現(xiàn)是tum的offer,頓時在游戲語音內(nèi)大喊了一聲,把開黑的同學嚇了一大跳。除了開黑的同學,第一個知道消息的是另一位想要和我合租的港大cs的同學,然后才是父母和留學中介的老師老師。(其實我的等待過程,沒有快要放棄的意思,因為tum是打分制,無論拒錄基本上都會第一時間通知的,無非是等待的時間太漫長太緊張)
放棄16萬留位費,我要去德國
放棄港大的16萬留位費選擇德國,說完全沒有猶豫和后悔是假的——畢竟那筆錢不是小數(shù)目,身邊也有朋友不解“為什么放著穩(wěn)妥的路不走”。但要說后悔,其實真正讓我糾結(jié)的,反而是準備德國簽證、注冊學校系統(tǒng)、找住處這些瑣碎手續(xù)時的煩躁,一堆“要這要那”的流程確實磨人,快把我煩死了。
之所以非要去tum,一方面是tum的qs排名高,相對于其他德國或者歐陸學校更能兼顧回國找工、留德工作、升學三條路。對現(xiàn)在的我來說,“迷茫”是常態(tài),所以選擇tum這個未來選擇更多的地方或許會更好。
至于畢業(yè)難度,我不是沒擔心過。但具體到tum的碩士項目,我提前做過功課:相對聞風喪膽的德本和德博來說,碩士順利畢業(yè)的概率其實不低。
回頭看這一路申請,踩過坑也攢了些經(jīng)驗,或許能給后來人做個參考:
申請港校或新加坡時,均分一定要高。所以要提前了解自己學校的刷分規(guī)則——包括公選課、重修等等。在此基礎上,有余力的再去搞實習/科研這些。
而申請tum這類歐陸院校比較“玄學”,第一輪打分是針對提交的申請材料,包括motivation和推薦信(不像港新只要有推薦信/ps/cv就行),所以這兩方面的文書材料也要重視。然后就是面試的時候,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態(tài)度,保持謙卑恭敬但也要自信,比專業(yè)知識的完備程度更重要。
說到底,選校就像選人生節(jié)奏——有人需要港校的高效,有人需要tum的“緩沖帶”,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合不合適。對我來說,現(xiàn)在的麻煩是暫時的,而那條能讓我多些試錯空間的路,才是當下最想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