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都2025年了,我們有些地方的群眾還在為怎么上廁所而煩惱。
近日,總臺《財經調查》欄目組曝光,山西運城稷山縣多個村莊建了新公廁,卻不對外開放,任由露天旱廁臭氣熏天。
據當地村民反映,這些公廁有的從未啟用,有的只在領導視察時開放,即便在作為“示范村”的吉家莊村,公廁也僅“擇活動日”供村民使用。當記者追問為何有廁所不用時,竟有村委工作人員以“擔心村民素質低,導致公廁維護難”為由搪塞。
這“素質論”的荒謬,在公廁大門緊鎖的現實中顯得格外刺耳。無論素質高低,廁所使用后需要維護本是常識。2022年,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就在聯合通知中明確要求,農村公廁要讓村民“用得上、常受益”,并須落實“有專人管理、有經費保障、定時清潔”。作為公共服務提供者,地方政府、包括村委會也應承擔起管理和維護之責。
然而,當地卻有人以“維護難”為借口,將公廁“一關了之”,這本身就暴露了“懶政”思維。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記者后續發現,當公廁大門緊鎖時,當地融媒體卻將開放的公廁畫面用作宣傳素材,村委工作人員在電話采訪中也宣稱“已打開”——惠民政策儼然淪為了一場粗劣的“示范秀”。
這場“秀”的背后恰恰暴露了自身的無能。一方面,公廁維護本有專項經費和補貼支持,單純以“沒錢”逃避本職,實在站不住腳。早在2018年,《運城市農村環境衛生管理辦法》就明確規定,市、縣(區)政府應保障農村環境衛生管理經費。稷山縣公布的2021年農村“廁所革命”戶廁改造報告更顯示,各級財政投入高達1092.04萬元,目標明確包括“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如今,錢花了,公廁也建了,承諾的長效管護卻蹤影全無。
另一方面,即便經費緊張,也絕不能當作不作為的借口。上述管理辦法明確指出,“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這意味著地方政府本可通過招標、市場化運營等政策許可的靈活方式解決問題,而非簡單粗暴地“鎖廁所”了事,甚至反過來指責“村民素質低”。這種對真問題視而不見、避重就輕的態度,何嘗不是對自身履職素質的拷問?
這些年來,類似“建而不用”的案例屢見不鮮:只存在于宣傳冊上的球場、大門緊鎖的社區活動室、淪為“辦公室”的文化中心……當成百上千萬元的“民生工程”經費,換來的是一堆位置不明、形同虛設的“觀賞建筑”,人們不僅要警惕基層形式主義在催生新“面子工程”,更要深究、嚴查本該用于后續維護的經費流向何處!
公廁雖小,卻是文明標志,也是檢驗基層最基本公共服務的窗口。當有人將公廁閑置的責任推給“村民素質低”,當人們為農村臭氣熏天的旱廁掩鼻時,該追問的恐怕不是誰的“素質”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