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媒體《鉆石周刊》的一篇報道把“在日中國人英語霸凌”話題推上風口浪尖——
簡單說,就是有些中國人發現:在日本,用英語說話,比說日語更有用。
甚至有點“好用得過頭了”。
故事都從一個典型場景開始:
“我用日語交涉,對方很冷淡;改用英語后,日本人立馬變得緊張又配合,連30萬日元的賠償都沒還價。”
一位東京的中國媽媽在兒子的小提琴弓(價值30萬日元,約1.5萬人民幣)被日本孩子弄壞后,全程用英語與對方家長交涉,最終順利拿到全額賠償。她直言:“如果用日語談判,對方不會這么容易讓步。"
聽起來像個“談判秘訣”?確實,有人把這當成了“在日通關秘籍”,還有人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如何用英語壓住場”的經驗,甚至拍視頻嘲笑日本店員被英語“嚇傻”。
于是,日媒炸鍋了:《鉆石周刊》直接定性為“語言精神霸凌”,說這不是溝通,而是文化壓迫。
另一段在日本社交平臺瘋傳的視頻也印證了日本人的這一心態。
視頻拍攝于澀谷一家酒店大堂,一名亞洲面孔男子因不滿房費多收與店方爭執,隨后被叫來的日本警察要求出示護照。
男子全程用英語質問:“我是被捕了嗎?為什么要檢查我的護照?”警察看似聽不懂,只拿著手機打字,顯示“半小時1700日元”。
但男子指著桌上價目表大吼:“明明寫的是1500日元,為什么要收1700?”
雙方僵持,店員最終直接將他的護照和行李扔到門外。
上傳視頻的日本博主立刻宣稱這是“惹事的中國人”,并借機抹黑中國游客。
“希望這些人能被禁止進入日本,并且立即強制遣返。”
“希望征收入境稅,希望向外國人征收更多稅,更希望這種惹是生非的外國人不要來日本。”
“迅速引進翻譯軟件,此時刻不容緩!”
然而眼尖的網友發現,該男子持有的其實是韓國護照,上面清楚印著“Republic of Korea”。
這場烏龍尚未平息,“中國人用英語壓制日本人”的話題卻因此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
咱們中國網友的看法分三派:
實用派(主流聲音)
“你不懂中文,我日語也一般,說英語不是很正常嗎?這都能叫霸凌?”
批判派(也不少)
“故意放大英語的‘壓迫感’,其實是把國內那套比學歷、比收入的‘上位心理’帶到日本了。”
反諷派
“歐美人用英語你說國際范,中國人用英語你就說霸凌?這不就是雙標?”
日媒指出,這種現象并非單純的語言差距問題,而是反映出某些中國游客和移民在心理上將“英語”視為力量和優勢的象征。
日本在全球英語能力排名中處于相對末尾,根據2021年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數,日本排在第78位,甚至低于越南和尼泊爾。
而中國排名49位,雖不算高,但也屬于中等水平。這一差距使一些中國人產生錯覺:在日本說英語,自己天然占據主動。
《鉆石周刊》認為,這背后是中日兩國文化氛圍的差異。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強調競爭和比較,從學歷、收入到子女成績,都有強烈的“分高低”心態。
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中國人會將語言能力等同于社會地位的象征。到了日本,這種心理慣性依舊存在,而日本人的“語言自卑”更讓這種錯覺得以強化。
其實日本的英文水平國際排名僅次于中國
不過,也有不少中國網友批評這種心態,“日本人不是怕英語,而是懶得和你糾纏。”有旅居日本的中國人指出,日本家長不讓孩子再參加樂團,可能不是“屈服”,而是為了避免再遇到這種不愉快。
不管你是常駐的留學生,還是第一次去日本玩的游客,其實都能體會到——
語言帶來的,不止是效率和結果,更多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感。
我們總說“學語言是打開一個世界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
你用語言傳遞的,是壓力,還是善意?是優越感,還是信任感?
日本各地最多的外國人
在日本這片禮貌到極致的土地上,溫和、真誠的溝通往往更能化解誤解。
有很多游客說:
“雖然我日語說不好,但我試著說‘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對方立馬回以微笑,甚至用翻譯軟件幫我搞定。”
也有留學生分享:
“剛來日本時,全靠英語溝通;但后來發現,用哪種語言其實沒那么重要——你真心想交流,對方能感受到。”
如你有日本生活或旅行的故事想分享,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