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句中醫老話道出了季節養生的真諦。對癲癇患者來說,夏季正是調理身體、減少發作的黃金時期。中醫認為癲癇的發生與 “痰、火、虛、瘀” 密切相關,而夏季陽氣旺盛,人體氣血運行通暢,此時調理能借助自然陽氣扶助體內正氣,從根源上改善體質,為秋冬穩定打下基礎。
實用調理方案,夏季這樣做少發作
飲食調理:清補為主,忌生冷油膩
中醫 “藥食同源”,夏季飲食宜 “清補”,既補營養又不加重脾胃負擔。可多吃山藥、蓮子、薏米、赤小豆等健脾利濕食物,幫助祛痰濕。
推薦常喝山藥蓮子粥:山藥 30 克、蓮子 20 克、粳米 50 克煮粥,早晚食用,能健脾益氣、養心安神,尤其適合脾虛痰濕型患者。可適量吃櫻桃、荔枝等溫性水果補陽氣,但別過量。
嚴格忌生冷食物如冰飲、冰淇淋,避免傷脾胃陽氣;少吃辛辣刺激、油膩食物以防生熱助火。夏季出汗多,可喝淡鹽水或烏梅湯補津液,忌過咸過甜。
作息調理:順應天時,養足陽氣
遵循 “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原則,即晚睡早起借陽氣養身。建議晚上 11 點前入睡,早 6-7 點起床,保證充足睡眠。
中午可午休 30 分鐘左右,彌補睡眠不足又避正午炎熱。午休別趴桌睡,最好臥床并避空調直吹。夜間空調溫度不低于 26℃,別開整夜,蓋好腹部防受涼。
情志調節:疏肝解郁,心態平和
情志是癲癇發作重要誘因,夏季易煩躁更需調情志。中醫講 “怒傷肝”,肝氣郁結易誘發癲癇。
可早晚到公園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或練八段錦溫和動作調氣血。家屬要營造溫馨氛圍避精神刺激,患者可培養書法、繪畫等平和愛好,保持心態平和。
體質辨證調理,不同體質不同方案
痰濕體質:健脾利濕
常見體型偏胖、面色蒼白、胸悶痰多,舌淡苔白膩,脈滑。調理以健脾利濕為主,多吃山藥、薏米,常按足三里穴(膝蓋下 3 寸,脛骨外側一橫指),早晚各揉 3-5 分鐘。避免居住環境潮濕。
氣虛體質:補氣升陽
表現為疲倦乏力、氣短懶言、易出汗,舌淡苔薄白,脈弱。夏季需補氣升陽,多吃黃芪、黨參、雞肉,每周喝 1-2 次黃芪烏雞湯。注意防感冒,出汗及時換衣;上午曬背部 15-20 分鐘補陽氣。
肝腎陰虛:滋陰養肝
常見口干咽燥、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調理需滋陰養肝,多吃枸杞、百合、銀耳,可做百合銀耳羹食用。忌熬夜傷陰,睡前用艾葉溫水泡腳 15 分鐘助安神,保持心情舒暢避激動。
夏季調理誤區要避開
誤區一:過度貪涼。吃冷飲、久吹空調會傷陽氣,致痰濕內停加重病情。
誤區二:自行減藥。夏季發作少不代表痊愈,減藥必須遵醫囑,調理不能替代治療。
誤區三:完全不運動。溫和運動有益,可散步、打太極,每天 30 分鐘左右促氣血運行,忌劇烈運動和勞累。
抓住黃金期,堅持調理見成效
夏季是癲癇冬病夏治黃金期,調理見效快、效果久,但需長期堅持。中醫 “三分治,七分養”,癲癇患者更要在生活中處處注意。
建議制定含飲食、作息、運動的調理計劃并嚴格執行,記錄身體變化和發作情況,定期反饋醫生調整方案。家屬要做好監督支持,幫養成良好習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