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總臺《財經調查》欄目組接到群眾舉報,村里投入不少資金建成的新公廁,常年掛著鎖、關著門,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擺設。
“鐵將軍”把門,230萬花下去蓋了寂寞,村民依舊聞著旱廁味。這事說到底不是廁所壞了,而是人心沒對齊。
23座公廁,合同價230萬,一座差不多十萬塊,錢是沒少花,可門就是開不了。村委大爺的原話是:“怕村民不會用,踩壞馬桶。”乍一聽像段子,可背后是個冷冰冰的人力賬本。
一個保潔員每月工資哪怕只開1800,還得買社保,23座廁所一年就是小五十萬。
縣里沒給后續管護預算,村里更掏不出,干脆鎖上,省心。村民想罵,可罵誰呢?保潔員招不來,年輕人去省城送外賣,一天掙兩百,誰愿意回村刷馬桶?
項目的規劃也夠離譜。有的廁所蓋在玉米地邊上,夏天蚊子開會,冬天北風割臉;有的干脆建在離村民活動廣場三百米外的荒坡,夜里黑燈瞎火,老太太拄著拐杖也不敢去。
設計院的小伙子大概是在縣城空調房里長大的,沒問過村民,也沒算過上下水。結果就是:沒水沖、沒管排,化糞池滿了直接外溢,糞便在巷子里開演唱會,誰還敢用?
鎖門還有一個官場小劇場。上級檢查有指標,建成數量是硬杠杠,至于開不開門,考核表里沒這一欄。
于是出現了“領導來就開,領導走就鎖”的魔幻場景。難怪有村民說:“這廁所這么金貴,一年就見兩回。”干部也委屈:開了就得管,壞了還得修,不如鎖著保平安。
翻了翻政策原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里寫的是:合理布局、落實管護、強化保潔。可落到基層,變成了“先蓋起來再說”。就像你網購了個豪華帳篷,快遞到了發現沒地兒扎、沒釘子、沒睡袋,只能堆墻角落灰。
那到底有沒有解?當然有,但得先算幾本賬。
第一本,錢從哪來。230萬是建設費,中央財政、省級獎補、縣鄉配套拼盤湊的。
要想長期開燈、沖水、有人擦地,得再設一個“廁所運維基金”,每年每座廁所預留一萬五到兩萬,全縣加起來不到五十萬,聽著肉疼,其實也就是縣里少換兩輛公務車的錢。
第二本,人從哪來。別指望專職保潔,村里六七十歲的留守大爺大媽才是主力軍。
比如把公廁衛生包到戶,誰家去掃就能領積分,積分能換油鹽醬醋,也能換免費體檢。山東單縣這么干過,一座廁所一年維護費從三萬降到八千,地面比有些商場還亮堂。
第三本,事怎么管?最簡單的辦法是“村民共管”。一把鑰匙掰成三份,村委、保潔員、村民代表各一把,壞了就群里吼一嗓子,半小時不到就有熱心大爺拎著扳手趕到。別把農民當破壞王,他們愛惜東西起來,連拖拉機都擦得锃亮。
說到這兒,肯定有人問:早干嘛去了?其實2018年就開始搞“廁所革命”,第一批試點村現在有的已經升級第三代了,冬天有暖氣、夏天有風扇,洗手液都比普通人家里的貴。
問題出在一刀切的推廣速度,某些地方一年要改幾千座,設計、施工、監理全是“熟人社會”,不出岔子才怪。
最后,廁所只是鄉村振興這張大拼圖里最不起眼的一塊,卻也是最能讓人有獲得感的一塊。
一個村如果連廁所都管不好,談何留住年輕人?談何發展旅游?下次再聽到“建而不用”,別急著罵,先問三句話:錢到位了嗎?人安排了嗎?村民點頭了嗎?如果三句都含糊,那門還得繼續鎖。
農村新公廁建而不用,表面看是管理懶政,骨子里卻是形式主義在作祟。別讓公廁成了公共擺設,更別讓230萬變成一堆漂亮的廢品。畢竟,小廁所里藏著大民生,門敞開的那一刻,人心才算真正對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