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上)
1.在民主化和公開性的道路上
戈爾巴喬夫就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不久,在1985年4月蘇共中央全會上開始了變革的進程。他最初提出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改進管理和經濟機制,結束多年的停滯,加速社會經濟發展。為了啟動和推進變革,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大規模更換蘇共中央、蘇聯政府以及各地方、各部門的領導干部,實現了拖延已久的領導層自然更替。
1986年2月舉行蘇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戈爾巴喬夫在會上重申加速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和在計劃經濟的范圍內改造經濟機制。在政治方面,他提出了兩個后來產生廣泛影響的目標,即:"進一步民主化"和"擴大公開性"。戈爾巴喬夫認為,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潛力并加速社會經濟發展就必須進一步加強民主和自治,讓每一個人參與國家事務;為此必須擴大公開性,把一切置于公開的監督和注視之下。他宣布,蘇共將為此采取具體措施。蘇共和社會各界對戈爾巴喬夫的主張反應熱烈,社會氣氛日趨活躍,各種現實的和歷史的問題開始被提出來公開討論。
然而,在此后一段時間內,由于經濟改革方案尚在制訂過程中,在經濟改革方面尚未采取有實際意義的步驟,過去造成的嚴重經濟狀況尚未得到改善,增長速度下降的趨勢仍在繼續。戈爾巴喬夫由此擔心改革可能被延誤甚至中止。1987年初他宣布將在政治民主化方面采取更多的措施,包括對蘇共和國家的選舉制度進行重大變革。他試圖利用社會各界對變革的期盼,通過民主化和公開性將他們動員起來,克服來自蘇共黨內的阻力,促進經濟改革;并認為建立穩定的民主制度是社會主義恢復活力的關鍵所在,也是改變蘇聯在東西方關系中的被動地位的關鍵所在。同年6月蘇共中央通過《關于根本改革經濟管理的任務》的決議,決定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新經濟管理體制,企業實行完全經濟核算,并實現自我補償、自籌資金和自我管理。
就在這一年,蘇聯國內和蘇共黨內對變革的方向發生日益尖銳和公開的分歧。社會上成立大量獨立的政治團體,一些人對蘇聯的諸多歷史問題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和蘇共的地位提出疑問,蘇共黨內的一些人則對擴大公開性的后果表示擔擾。10月,主張實行激進的政治變革的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葉利欽被解除職務,標志著蘇共內部分歧公開化。
1988年3月戈爾巴喬夫出訪期間,一家報紙發表一位女教師的文章,指責一些勢力濫用公開性鼓吹非社會主義的多元化。戈爾巴喬夫認為這是受蘇共領導層內反改革勢力指使所為,回國后以辭職相要挾,使蘇共領導層支持他進一步加速民主化。6月底舉行蘇共第十九次代表會議,戈爾巴喬夫提出根本改革政治體制,內容包括:全面充實人權;設立多數代表由直接選舉產生的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大規模下放權力,實行分散管理;解決民族關系問題;全面加強法制;使社會團體更加活躍;恢復黨內民主;使蘇共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分開。經過激烈的公開爭論,代表會議通過了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決議。這次代表會議對蘇聯以后的政治進程產生深遠影響。會后不久,戈爾巴喬夫取代葛羅米柯擔任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89年5月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戈爾巴喬夫當選最高蘇維埃主席,標志著蘇聯最高權力的重心開始從蘇共中央轉向國家權力機關,蘇共的政治地位和作用開始下降。
1988年蘇共代表會議以后,蘇聯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在經濟上,經濟體制改革未能達到戈爾巴喬夫預期的效果,經濟出現下滑,農業減產,通貨膨脹嚴重,國家財政出現巨大的收支差額。由于生活水平下降,煤礦工人等舉行大規模罷工。在政治上,各種政治團體數量急劇增加,政治集會不斷。在1989年初的人民代表選舉中,一批蘇共推薦的候選人落選,葉利欽以較大的優勢當選,標志著他在政治上復出。各民族之間的沖突尖銳化。1988年,亞美尼亞人居多數的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要求劃歸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最終導致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發生長期武裝沖突。在其他共和國也發生民族騷亂,導致大量人員傷亡,蘇軍曾前往一些地區平息騷亂。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出現要求脫離蘇聯的獨立運動,1989年8月23日發生百萬人參加的抗議活動,隨后開始采取脫離蘇聯的具體步驟。到1989年,戈爾巴喬夫已無法保持社會穩定并按計劃推行已宣布的改革。戈爾巴喬夫認為:改革是一場和平的革命;盡管出現了復雜的緊張局勢,但已別無選擇,出路在于進一步的改革;蘇共也應通過加速自身更新爭取主動權。
1988年到1989年蘇聯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都是在以往的歷史時期形成的,有些問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以前。戈爾巴喬夫急切地希望通過改革在短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他試圖造成一種局勢,使他可以無阻礙地推行他所希望的變革,進而使蘇聯社會和蘇共重新具有活力;但諸多問題的同時暴露使實際出現的局勢超出他的預料;他試圖通過加速變革控制局勢,卻加劇了局勢的動蕩,最終不得不跟隨著局勢走上一條將導致嚴重后果的道路。
2.東歐政局演變
80年代后期,東歐各國面臨的困難處境進一步加劇。經濟狀況更加嚴峻,增長速度繼續下降。除波蘭以外的各國依然由任職已久、年事已高的領導人執掌最高權力,面臨著由于領導層即將自然更替所產生的一系列政治問題,而多數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沒有表現出推動這種更替的足夠意愿。各國都曾試圖進行調整或改革以改善經濟形勢,但都未采取足夠堅決的有效措施,因而到80年代末出現了嚴重危機的形勢。
戈爾巴喬夫執政后,在蘇聯和東歐之間出現了更加微妙而復雜的關系。戈爾巴喬夫表示,不干預東歐各國事務。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變化,使東歐各國可以更大程度地自主決定內部事務,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卻無助于某些國家盡早解決領導層更替等緊迫問題。東歐各國普遍歡迎東西方關系的緩和,但對戈爾巴喬夫在國內推行的變革,卻只有波蘭、匈牙利等早已進行改革的國家持積極態度。戈爾巴喬夫執政后蘇聯領導層的迅速年輕化,以及他在國內推行的變革,給一些國家帶來顯而易見的巨大政治壓力,激起了要求變革的情緒,匈牙利事件、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歷史問題也被重新提起。隨著蘇聯國力的進一步衰弱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蘇聯維持東歐現狀和蘇聯與東歐關系現狀的能力更加削弱,手段幾近于無,戈爾巴喬夫也逐漸失去維持現狀的意愿。
在這種背景下,東歐各國政局在1989年發生劇烈變化。在波蘭和匈牙利,變化在相當程度上是執政的共產黨領導層為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而積極推動的。其他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發的,羅馬尼亞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下面簡述各國變化的過程。東德和南斯拉夫的情況在以后介紹。
(1)波蘭
80年代后期政局逐漸不穩,1988年經濟惡化,罷工增多。1988年12月到翌年1月統一工人黨舉行中央全會討論對策,經過激烈爭論,認為危機已是事實,決定實行政治多元化。不久后明確表示結束黨對權力的壟斷,走社會主義議會民主道路。包括團結工會在內的各黨派團體隨即舉行圓桌會議。4月,根據圓桌會議協議,修改憲法,決定舉行大選,團結工會重新獲得合法地位。這些步驟得到蘇聯贊同。6月舉行大選,團結工會獲得出人意料的多數,統一工人黨失利,在新設立的參議院中未獲一席。隨后,雅魯澤爾斯基根據圓桌會議協議勉強當選總統,但團結工會憑借優勢地位轉而決定不按圓桌會議協議支持統一工人黨人組建政府,并得到原與統一工人黨結盟的政黨的支持。8月團結工會人士馬佐維耶茨基出任總理,后組成團結工會占多數的政府,統一工人黨保留國防部長、內務部長等職務。年底修改憲法,刪會有關統一工人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容。1990年1月,統一工人黨因無法取得社會信任而停止活動,改組為社會民主黨。年底,雅魯澤爾斯基主動縮短總統任期,瓦文薩當選總統。
(2)匈牙利
由于經濟困難,社會主義工人黨內的意見分歧逐漸尖銳。1988年5月社工黨全國代表會議提出實行社會主義多元化,76歲的總書記卡達爾改任黨主席,格羅斯繼任總書記。不久,政治局委員波日高伊取得主導地位,主張重新評價1956年事件和實行多黨制。1989年2月社工黨中央決定修改憲法,刪去有關社會主義和社工黨領導地位的內容,并于1990年在多黨制基礎上舉行選舉。4月開放西部邊界,后又允許其他東歐國家游客過境自由前往西方。5月卡達爾因健康原因被免職,不久病逝;總理內梅特宣布政府將獨立工作,社工黨已不再領導政府。6月政府稱1956年事件為"人民起義",并重新安葬納吉。9月各黨派圓桌會議達成有關政治、經濟變革的協議。10月社工黨改建為社會黨,格羅斯等人另組新的社工黨。1990年初大選,民主論壇獲勝并組閣,社會黨成為在野黨。
(3)捷克斯洛伐克
1987年12月雅克什任捷共總書記,胡薩克仍任總統。1989年初起發生大規模抗議游行。11月數十萬人舉行反對政府的游行,由于警察干預,有少量人員受傷和被拘留。月底雅克什等人被迫辭職,新的捷共中央主席團宣布1968年蘇軍入侵是錯誤的,12月初蘇聯和有關國家宣布贊同捷共的這一評價。隨后,胡薩克辭職;組成捷共不占多數的政府;總理恰爾法和兩位副總理退出捷共;捷共通過民主社會主義綱領;原持不同政見者哈韋爾出任總統,杜布切克出任議會主席。1990年6月舉行議會選舉,公民論壇獲多數,恰爾法仍任總理,捷共下野。此后,兩個主要民族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關系緊張。1992年議會選舉后,經主要政黨協商,自1993年1月1日起取消聯邦。捷克斯洛伐克分裂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
(3)保加利亞
80年代中期壓制國內土耳其族人引起不滿。1989年10月起政局動蕩。11月日夫科夫辭職,姆拉德諾夫繼任保共總書記,隨后拘捕日夫科夫。1990年初保共宣布實行多黨制和市場經濟。隨后與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并達成協議。4月保共改組為社會黨;姆拉德諾夫當選總統。6月舉行議會選舉,社會黨獲多數并組建政府,但姆拉德諾夫被迫辭職,反對派民主力量聯盟的熱列夫出任總統,1990年底組成無黨派人士任總理、社會黨人居多數的聯合政府。1991年10月民主力量聯盟以微弱多數贏得選舉并組建政府。
(4)羅馬尼亞
經濟狀況極差,引起普遍不滿。1989年12月中旬蒂米什瓦拉發生反對壓制匈牙利族神職人員的游行,遭警察鎮壓,全國局勢動蕩。20日齊奧塞斯庫中斷出訪回國,部署平息事態。21日布加勒斯特發生游行,遭軍隊鎮壓,造成人員傷亡。22日抗議游行擴大,齊奧塞斯庫宣布緊急狀態,下令軍隊鎮壓,遭到部分軍隊將領抵制;中午士兵倒戈,齊奧塞斯庫夫婦被迫出逃,當晚被抓獲;夜間成立以原羅共中央書記伊利埃斯庫為主席的救國陣線,并接管政權。從22日起,忠于齊奧塞斯庫的特種部隊與軍隊在各地激戰,造成數千人死亡。25日齊奧塞斯庫夫婦被特別軍事法庭處決,此后戰事逐漸平息。1990年1月伊利埃斯庫宣布羅共已不存在。5月大選,伊利埃斯庫當選總統,救國陣線獲議會多數,并組成無黨派人士居多數的政府。
(5)阿爾巴尼亞
在東歐局勢影響下,阿爾巴尼亞在1990年底出現政局動蕩,阿利雅宣布實行多黨制。1991年3月舉行選舉,勞動黨獲多數,阿利雅出任總統。6月勞動黨改組為社會黨。由于經濟嚴重混亂,政局動蕩加劇,發生數萬人乘船逃往意大利的事件,數屆政府均不能持久。1992年3月再次舉行選舉,民主黨獲多數,社會黨下野。4月阿利雅被迫辭職,民主黨人貝里沙任總統。
(6)東西方對峙終結
在東歐各國普遍發生劇烈變化期間,戈爾巴喬夫和布什于1989年12月2日在馬耳他舉行非正式會晤。雙方認為,對東歐發生的進程的方向性應當表示歡迎,所有尖銳問題必須通過政治方法解決,蘇美領導人不能在國際上起消防隊的作用。戈爾巴喬夫還認為,冷戰正在徹底過去,北約和華約應由軍事政治組織變為政治軍事組織,而后變為政治組織,以結束歐洲的分裂和軍事對峙。此后他還表示,1989年國際舞臺的巨大變化,表明新政治思維開始取得成果,證實了社會主義同民主相結合的必要性。
1990年11月,北約和華約各國在簽署《歐洲常規武器力量條約》的同時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結束對抗,建立新的伙伴關系。事實上,華約已既無意也無力繼續對抗。盡管戈爾巴喬夫仍竭力主張維持和改造華約,東歐各國卻已無此意愿。早在1989年8月匈牙利就提出中立化的設想,后來東歐各國紛紛要求加入北約和歐共體。1991年2月華約各國決定從3月31日起取消華約軍事機構和結構。7月1日華約各國簽署一項聲明,華沙條約組織悄然解散。駐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國的蘇軍在1993年年底以前全部撤離。1991年6月經互會正式解散。蘇聯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所依托的勢力范圍喪失殆盡,40多年的東西方對峙就此終結。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