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東吳集團,給人感覺很沒有特點,既沒有主宰一切的“曹操”,也沒有“自帶光環”的“劉備”,更沒有幾十年輔佐主公,使兩代君王言聽計從的“諸葛亮”,至于像“五虎上將”般的猛將,也是鳳毛麟角,甚至被鄙視為“江東鼠輩”。
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
我看海盜出身的甘寧就很厲害,作為曾經的對手,甚至成了孫權的心腹大將,這是為什么呢?
通過閱讀《三國演義》可知,孫權本身的才略膽識也遜于曹操、劉備,故而,他不可能有曹操與劉備那樣的權威與人格魅力,在這種情況下,他能做的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保境安民,增強自己的實力而已。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坐領江東之時,其兄孫策有“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的臨終遺命,導致其執政時往往受多方面的限制,吳國太、喬國老、張昭、周瑜等諸多舊臣等皆可以制約他,致使孫權難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出果斷的決策。
手下戰將程普、黃蓋等皆為父兄舊臣,只是受遺命“輔佐”自己而已,與自己無恩無義,君臣之間難以做到上下一心。
赤壁大戰之前的“文官主降,武官主戰”,對于曹操是戰是和難以決斷,就說明了這一點。
從嚴格意義上講,甘寧是真正屬于孫權的第一位戰將,兩人也是惺惺相惜的黃金搭檔。
甘寧曾讓孫權屢嘗敗績,并在戰場上斬殺東吳大將凌操:“權部將凌操,輕舟當先,殺入夏口,被黃祖部將甘寧一箭射死。”
我們看《三國演義》可以知道,相比魏、蜀政權,投降東吳的戰將非常少,除了太史慈是因為與孫策的惺惺相惜,似乎有點志向和能耐的戰將都不愿與偏安一隅的“江東鼠輩”為伍。
甘寧來投孫權并不是因為打不過,也不是因為東吳的誠摯邀請,而是因為他的頂頭上司的黃祖輕視:“寧乃劫江之賊,豈可重用!”
對于孫權而言,甘寧來降,好似天上掉下的一塊“餡餅”。
孫權大喜曰:“吾得興霸,破黃祖必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事實證明,不僅在軍事行動中,孫權對甘寧信任有加,委以重任,而且在生活中,孫權也處處偏袒甘寧,多次阻止凌統報殺父之仇,最終使二人為生死之交。
甘寧最后死于蜀將沙摩柯之手,“吳王聞之,哀痛不已,具禮厚葬,立廟祭祀。”
甘寧的歸降,對于孫權而言,無異于雪中送炭,孫權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鐵桿心腹。
甘寧也用其行動真誠地回報孫權的知遇之恩,他有力地幫助孫權鞏固了其政權,以降將身份最終成為東吳中后期首屈一指的大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