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克里斯·納什
作者和盧彩文老人合影。 作者供圖
英國著名女詩人伊麗莎白·勃朗寧曾寫道:“我是怎樣地愛你?讓我逐一細算。”談到中國,這句詩最能表達我的心中所感。如果要細數對中國這個不可思議國度的熱愛,我可以聊上很久很久。
回憶起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10余年時光,一幕幕美好的畫面在腦海中飛速閃現:在北京彎彎曲曲的胡同里聽老人們“侃大山”,在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為古老文明所震撼,在哈尼梯田邊捧著云南米線大快朵頤,在甘肅敦煌的月牙泉邊抖落衣袖里細碎的黃沙……而所有這些令人倍感珍惜的場景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張的笑臉——熱情的、羞怯的、坦誠的、堅毅的。無論走到哪里,迎接我的總是充滿善意的面孔。我想,真誠友好的中國人民,才是我愛上這片土地的真正原因。
他們當中最讓我難忘的一位,是盧彩文老先生。我與他是在2019年云南騰沖的一次活動中結識的。盡管那時老先生已年逾九旬,但仍風姿矍鑠、雙眸明亮,他傳奇的經歷更是瞬間就吸引了我。老先生是一位戰斗英雄,他成長于中國近代史上一段至暗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大地肆虐,甚至威脅要占領整個中國。日軍入侵滇西后,實行“三光政策”,年輕的盧彩文曾多次目睹種種慘劇。老先生告訴我,當時他初中尚未畢業,仍毅然選擇考取軍校、加入中國遠征軍,“國家有需要,即使獻出生命也在所不辭”“靠著一股子愛國勁兒,我們都想早日走上戰場”。
老先生隨著中國遠征軍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爭。提到發生在1944年的騰沖戰役時,他的情緒總是格外激動。在那場慘烈的戰斗中,中國遠征軍以陣亡9168人的代價,收復了抗戰以來的第一座城池。回憶起當時在身邊不斷倒下的戰友,老先生的雙眼飽含淚水,聲音也因悲傷而顫抖:“在來鳳山,日本人攻破了我們的防線,我們的戰士們迎著敵人的炮火,以血肉之軀一寸一寸地爬上山坡,重新奪回戰略優勢。”如今,來鳳山腳下的國殤墓園安葬著當年犧牲的中國遠征軍將士。老先生告訴我,每隔幾天他就會去墓地獻花,以寄托對戰友們的哀思。
聽著老先生的講述,我的思緒自然地飄向了另一個長久以來震撼著我的場景——在盧彩文于敵人炮火中艱難爬上來鳳山的1944年,萬里之外的意大利,我的祖父阿爾弗雷德·納什也在抵抗著納粹德國的攻勢,沖向卡西諾山。卡西諾戰役在歐洲的戰事中非常關鍵,而騰沖之戰的勝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滇緬戰場的勝利。兩場戰役各自的慘烈程度都十分驚人,也更加凸顯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和人民的頑強意志。
盧彩文是當時千千萬萬中國人民中的一位,他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民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和保家衛國的奉獻精神,為捍衛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我看來,史學界尤其是西方史學界,對于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和作出的貢獻研究并不充分。正是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將日軍主力始終牽制在中國戰場,極大削弱了日軍能夠用于太平洋戰場作戰的兵力,為同盟國提供了重要的斗爭空間,以集中精力擊敗納粹德國。歷史應該記住盧彩文和他的戰友們,銘記他們為將世界從法西斯手中解救出來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不久前,我得知盧彩文老先生于去年年底離世,感到非常悲痛。在沉痛哀悼的同時,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盧彩文老先生與我過世的祖父并肩站在一起的畫面。我想,兩位為捍衛人類和平的偉大事業而奮斗過的老人如果相識,一定會成為摯友。我的祖父會像我一樣,認真地聆聽盧彩文的故事,而他們的眼里,也都會閃爍著一樣的光芒——那是對殘暴法西斯的永不屈服,以及堅定追求和平與正義的人性之光。
(作者為英中了解協會前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2日 17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