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重塑租賃市場:承租方迎來“安心住”時代,出租方面臨“合規化”轉型
2025年7月公布的《住房租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作為我國首部專門規范住房租賃的行政法規,將對租賃市場產生結構性影響。從承租方與出租方兩類主體視角看,這場變革既帶來權益重構,也催生行業洗牌。
一、承租方:從弱勢博弈到權利覺醒的三大突破
1. 居住安全底線的剛性確立
《條例》第七條明確禁止廚房、陽臺等非居住空間單獨出租,并授權設區市制定人均最低租住面積標準。例如,貴陽已規定「人均建筑面積不得低于5平方米」,北京天通苑「8人群居房」、上海浦東「陽臺臥室」等亂象將被徹底整治。據住建部2024年調研數據,全國群租房火災事故中,72%發生在違規隔斷房中,新規實施后這類風險預計下降60%以上。
2. 隱私權與安寧權的制度保障
針對長期困擾租客的「房東隨意闖入」問題,《條例》第九條首次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門禁權」。北京海淀法院2024年判例顯示,房東多次未經允許進入租賃房屋,最終被判退還租金2.05萬元并支付違約金。新規實施后,租客可通過智能門鎖遠程授權、公共區域監控錄像等技術手段固定證據,上海某公寓租客正是通過監控記錄成功阻止房東強行換鎖。
3. 租金透明度與維權路徑的升級
條例要求設區市建立租金監測機制,定期公布區域租金水平。2025年上半年,深圳試點區域租金波動幅度較新規前下降18%,租客可依據官方數據拒絕不合理漲價 。在維權層面,合同備案制度為租客提供「護身符」——上海租客小王通過自行備案合同,成功推翻房東「陰陽合同」中的高額租金條款,追回多付租金1.2萬元。
二、出租方:從粗放管理到精細運營的轉型陣痛
1. 合規成本增加與風險管控
個人轉租住房超過10套(間)需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并納入企業監管,北京擬規定此類「二房東」需將押金托管至政府指定賬戶,單次收取租金超3個月部分也需監管。這直接沖擊傳統「高收低租」模式,杭州某二房東因違規操作導致資金鏈斷裂,涉及租客127人、涉案金額超500萬元。同時,《條例》要求出租方定期檢查房屋安全,北京房東李某因未履行安全管理責任,被公安機關罰款2萬元并限期整改。
2. 機構化與專業化的行業洗牌
條例鼓勵培育市場化住房租賃企業,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全國TOP30住房租賃企業房源占比不足5%,未來機構化率提升空間巨大 。專業化企業需設立資金監管賬戶、建立住房租賃檔案,這對小型中介形成壓力。例如,某平臺「租金貸」業務量在新規公布后下降40%,部分中小中介因無法承擔合規成本退出市場。但頭部企業通過數字化管理實現降本增效,如某長租公寓品牌引入智能門鎖系統,將租客退租交接時間從3天壓縮至2小時。
3. 長期收益與短期投入的平衡
條例明確長期租賃合同可享受稅收優惠,北京試點區域房東與租客簽訂3年以上合同,可減免10%房產稅 。但合規改造需前期投入,以上海某老舊公寓為例,加裝消防噴淋系統、更換智能電表等改造費用達每間房8000元,投資回收期約5年。部分房東選擇與專業機構合作,由企業承擔改造費用并負責運營,自身獲得穩定租金收益。
三、行業變局:從無序生長到法治生態的深層重構
1. 市場透明度與信用體系的建立
合同備案制度使全國租賃數據實現聯網,上海已通過該系統發現「抽屜合同」1.2萬份,追征稅款超2.8億元。同時,信用評價制度將違法違規行為納入全國信用平臺,某住房租賃企業因發布虛假房源被列入黑名單,其在銀行信貸、項目審批等方面受限 。
2. 技術賦能與管理模式革新
智能門鎖、物聯網監測等技術廣泛應用,公租房通過人臉識別系統杜絕轉租轉借,某品牌長租公寓借助智能水電表實時監測房屋使用情況,能耗成本降低15%。政府監管平臺與企業數據接口打通,杭州實現租賃糾紛線上調解率超90%,平均處理時長從45天縮短至7天。
3. 區域差異與政策適配性挑戰
不同城市執行力度存在差異,例如北京規定首都功能核心區禁止短租,而鄭州條例排除了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適用 。這種「國家立法+地方細則」模式要求市場主體關注屬地政策,某跨城經營的租賃企業因未及時調整上海、深圳兩地合同條款,被住建部門約談整改。
《條例》的實施標志著租賃市場從「契約自由」走向「法治保障」。
對承租方而言,「住有所居」正在向「住有安居」升級;對出租方而言,合規化雖帶來陣痛,但也孕育著專業化運營的機遇。
隨著智能監管系統的普及和信用體系的完善,租賃市場將逐步形成「租客敢維權、房東愿長租、企業能盈利」的良性生態,真正實現「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目標。未來,如何平衡權益保護與市場活力,將是檢驗政策落地成效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