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科學館探索時間奧秘,跟著志愿者哥哥姐姐學習傳統技藝……這個暑假,臨潼的孩子們在豐富的活動中,度過一個難忘而有意義的假期。
探索時間奧秘 感受科技力量
7月18日,臨潼區驪山街道華清社區組織轄區10余戶家庭共30余人,前往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時間科學館開展“夏日繽紛課堂”之“我做時間的小主人”主題實踐活動。
時間科學館內,從古代的日晷、漏刻,到近代的機械鐘、石英鐘,再到現代的原子鐘,一件件計時工具的實物展示與圖文介紹,讓參與活動的孩子和家長近距離感受了人類計時歷史的變遷。在講解員的解說下,大家了解到了不同計時工具的運行原理和背后的故事,感悟到了人類在時間計量上的智慧與創新。
“平時總說要珍惜時間,但孩子對‘時間’的理解很模糊。今天看到‘北京時間’的產生過程,孩子突然說‘原來每一秒都這么重要’,這種直觀教育比說教有效多了!”華清社區居民付若欣感慨道。參加活動的小朋友王思露也表示:“以前老師和爸爸媽媽總是給我們說要珍惜時間,參加活動后我切身體會到了時間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時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能想著往后拖。”
“此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趣味體驗中學習了關于時間的科學知識,更讓他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國家發展的日新月異。”華清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松表示,他們將依托轄區資源,持續開展此類針對青少年兒童的科普實踐活動,為孩子們搭建接觸科學、探索世界的平臺,讓科學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記者:王三合)
傳承非遺技藝 樂享暑假生活
7月21日,臨潼區驪山街道東大街社區青苗成長托管班組織開展“指尖非遺·扎染手帕”實踐活動。來自多所高校的志愿者領孩子們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技藝的獨特魅力,讓傳統工藝在歡聲笑語中煥發新生。
活動伊始,志愿者向孩子們系統介紹扎染的歷史淵源,讓孩子們對這項古老技藝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后,志愿者將提前準備的純棉手帕、天然植物染料、棉線、橡皮筋等工具整齊分發,現場示范了扎染“折疊、捆扎、染色、晾曬”的核心步驟,并逐一講解不同技法對應的花紋效果,手把手指導孩子們操作。
孩子們專注地模仿著志愿者的動作,有的將手帕折成對稱的幾何形狀,用棉線緊緊纏繞出細密結點;有的大膽嘗試自由創意,通過擰轉、折疊組合出獨特造型。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捆扎好的手帕滴上染料,觀察色彩在布料上暈染擴散的奇妙過程。
經過靜置等待,當孩子們拆開棉線與橡皮筋,展開浸潤后的手帕時,現場瞬間充滿驚喜與歡呼。每一塊手帕都因捆扎力度、染色時長的差異呈現出獨一無二的圖案,盡顯扎染“千染千面”的藝術魅力。
“原本很普通的一塊兒手帕,沒想到經過扎染印上了漂亮的花紋,真是太神奇了。”李若曦小朋友捧著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成就感與自豪感。
“本次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中觸摸非遺技藝、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是我們社區豐富青少年課余生活的重要舉措。”東大街社區有關負責人說,社區依托青苗成長托管班平臺,持續開展多元化活動:從剪紙、泥塑等非遺體驗,到科普實驗、趣味閱讀等知識拓展,再到志愿服務、戶外研學等實踐活動,豐富的內容讓孩子們在社區大家庭中收獲知識、快樂與成長,也讓社區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第二課堂”。(記者:羅文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