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從李女士腳背取出玻璃碴。受訪單位供圖
醫生從李女士腳背取出玻璃碴。受訪單位供圖
深圳新聞網2025年7月22日訊(深圳晚報記者林濤)近日,深圳市皮膚病防治研究所接診了一例特殊病例:李女士因右腳背持續疼痛就醫,手術竟取出藏匿了8年的4毫米玻璃碎片。醫生診斷其為異物肉芽腫——一種因異物長期刺激引發的慢性炎癥。專家提醒,皮膚外傷后若處理不當,可能埋下健康隱患,微小傷口也需規范處理。
8年前,李女士發現右腳背出現一個小腫包,李女士表示:“就像是蚊子叮咬的那種,當時沒在意,去年才發現有個疙瘩,扣它的時候就會痛。從摸著痛變成了蹲下、扭動都會痛,甚至有時候走路都隱隱作痛。”
近日,疼痛加重的李女士來到深圳市皮膚病防治研究所就診。超聲檢查顯示,這個約6毫米×6毫米的腫塊內部存在一條4.4毫米×0.6毫米的條狀強回聲。“這不是普通的小腫塊。”主治醫師冷少龍表示,“里面可能有個異物。”于是,李女士決定接受手術切除治療。冷少龍在術中發現,包里面竟然是一個玻璃碎片。
經過醫生反復追問,李女士才回憶起,“八年前,整個浴室鏡面破碎,當時我在收拾大的玻璃碎片并沒注意到(小玻璃碎片扎進腳背)。”這塊玻璃碎片就這樣在她的腳背里“潛伏”了整整8年。
醫生解釋,這是典型的“異物肉芽腫”。當玻璃碎片進入人體后,免疫系統會調動巨噬細胞等將其包圍,形成結節狀病變,從而產生慢性炎癥反應。這種反應可能潛伏數年,初期癥狀輕微,但隨著時間推移,異物持續刺激周圍組織,導致疼痛和功能障礙。
異物肉芽腫是機體對無法降解的異物產生的慢性炎癥反應。醫生比喻:“就像城墻被‘外敵’攻破后,免疫系統立即啟動防御工事,將入侵者層層包圍。”臨床表現為皮膚結節、硬塊或反復潰瘍,顏色可能呈紅、紫或正常膚色,易被誤認為普通腫塊或蚊蟲叮咬。
針對異物肉芽腫的治療,需根據病情個體化選擇。對于明確異物存留且有癥狀者,手術切除是首選方案;若合并感染,需先抗感染治療。一旦出現外傷怎么辦?專家建議:外傷后立即用流動水沖洗;用聚維酮碘等消毒劑消毒;若傷口較深務必就醫。醫生提醒,尤其是從事裝修、園藝等從業者作業時要佩戴防護裝備;若發現皮膚有不明腫塊、久治不愈的潰瘍或按壓疼痛的結節,應盡早就醫。早診斷、早處理,才能避免異物長期潛伏帶來的健康風險。
(來源:深圳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