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用六千塊錢,去買一臺中端機配置的手機嗎?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不」,但如果我拿出這臺手機,相信會有人回心轉意:
這就是 Nothing 最新手機——Nothing Phone (3)。
它繼承了這家公司酷到骨子里的基因,但卻沒有延續前兩代 Nothing Phone 的中端定位,Nothing 將其定義為品牌「第一臺」旗艦手機,價格從 599 美元飆升到 799 美元,人民幣 5700 元左右,能買一臺 iPhone 16。
一起發布的,還有 Nothing 最貴耳機,也是首款頭戴式耳機 Headphone (1)。
所以,它們值嗎?
Nothing Phone (3) 硬件參數如下:
- 高通驍龍 8s Gen 4 處理器
- 5000 萬像素主攝、3 倍長焦、超廣角鏡頭、前置鏡頭
- 5150mAh 硅碳電池
- 6.67 英寸 LTPS AMOLED 屏幕,支持 30-120Hz 刷新率
- 正面康寧大猩猩玻璃 7i
- 16GB 運行內存,256GB/512GB 存儲
距離初次亮相到實際拿到手上已經過去了一周有余,因此我對 Nothing Phone (3) 這個略顯隨意的攝像頭排布已經沒什么意見,甚至還覺得有點好看,至少完全和市面上的所有手機都區分開來,沒想到 Nothing 也有能讓人「自適應」的能力。
在愛范兒與 Nothing 設計總監 Adam Bates 的專訪中,對方也闡明了這樣設計的用意:
這幾家公司有自己嚴格的設計準則去排布攝像頭,這產生了他們產品的辨識度和消費者認知,但我們不會跟隨他們,我們只是想要創造我們能力范圍內最好的產品。
其余的部分依舊是熟悉的 Nothing:透明背板和類似設計草圖的直線圓圈設計,還是手機圈獨一檔的審美。
做工也沒讓人失望,這方面 Nothing Phone (3) 確實無愧旗艦之名,比之前的 3a 系列都要更扎實,鋁合金中框讓人愛不釋手。
不過讓 Nothing 一炮而紅的經典「Glyph」燈帶沒能延續到 Nothing Phone (3) 上,替代的方案是右上角全新的「Glyph Matrix」燈陣。
很多人以為它是一個類似小米 11 Ultra 那種在手機背面的「副屏」,其實兩者不太一樣。Glyph 燈陣只有 489 獨立的 LED 燈,顯示效果類似電梯樓層數字。
所以它有什么用?Nothing 準備了好幾個可以互動的「Glyph Toys」工具和小游戲,包括時間、秒表、電量、旋轉酒瓶、石頭剪刀布等 9 個不同的功能。
嗯.....這些功能最佳的使用場景,可能是你帶了一臺這么怪的手機和朋友見面,將這些小玩意像變戲法一樣展示出來,小小驚艷一下大家,然后又很快被拋到腦后。
想主動和燈陣交互,只能通過下方的圓形按鈕,短按切換,長按開啟。這顆按鈕不是特別靈敏,馬達反饋也比較弱,交互相對比較勸退。最重要的是,這些小玩具作用不大,看時間電量完全可以翻到正面看熄屏顯示。
我更喜歡的,還是 Glyph 的老本行:個性化的通知提示功能。
老版本的 Glyph 燈帶主要靠不同的燈光閃爍方式,來進行提醒,而能顯示圖案的 Glyph 燈陣,通知的方式要直觀不少。
▲ Nothing Phone (2a)
并且,Nothing Phone (3) 上的燈陣通知要更加智能化,不僅能選特定的應用,甚至還能設置聯系人或通知內容的關鍵詞,只要消息發送方有符合相關的關鍵詞,就能觸發設定好的提醒方式。
比如說,我將所有的工作群都被備注成「愛范兒xx群」,再在設置中設置規則,將「愛范兒」設置成聯系人,選好特定的圖案,每次燈陣顯示相關的圖案,我就知道是工作群有了新動態??傊且粋€相當適合牛馬和情侶的功能。
但也就僅限于此,總體來說還是屬于趣味性高于實用性的功能,也很難成為一個一錘定音的賣點。
我其實更期待這個燈陣和國產 Android 類靈動島的「實時活動」功能之間,能不能產生什么化學反應,比如讓燈陣顯示打車的車牌號,或者外賣抵達時間。
可惜原生 Android 并沒有相關的功能,而 Nothing 這種體量的小廠商,也很難號召第三方廠商幫助適配。
對比之前的燈帶,雖然燈陣讓整個手機背板多出了一塊硬幣大小的圓形缺口,無法很自然融入背板設計,并且也不如燈帶驚艷。但就我個人而言,如果要在這兩種小花招中二選一,我會更喜歡這個實用性和趣味性并舉的燈陣設計。
不夠旗艦的配置參數
設計是產品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Nothing Phone (3) 的參數并不算亮眼,甚至有點捉襟見肘。
被詬病最多的是 Nothing Phone (3) 搭載的這顆高通驍龍 8s Gen 4 處理器,而不是這個價位基本標配的驍龍 8 Elite。
但其實兩者的差距在絕大多數使用場景都很難感知到差距,日常玩玩《王者榮耀》《原神》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分別都能在高畫質下基本穩定在 120 幀和 60 幀左右,就是時間長了會比較暖手。
比起游戲,我相信 Nothing 的受眾應該會更看重影像能力,只是這其實也并非 Nothing 的優勢所在。之前由于產品定位更偏中端,大家的態度相對比較寬容,而對于旗艦級的 Nothing Phone (3),我們自然有更高的要求。
Phone (3) 依舊延續了 Nothing 手機一貫的「重影調」拍攝風格,很多時候出片就像自帶了調色,色彩會更加吸睛,但有時會不夠還原,并且按下快門后到最終成片之間的處理時間也相對比較長,像是兩年前的水準。
在光線不夠充足的夜晚場景,Nothing Phone (3) 的計算痕跡和涂抹會更加重一點,有時候還會出現過度提亮的情況,細節也顯得相對潦草。
▲ 左:Nothing Phone (3),右:iPhone 16 Pro
這顆新的長焦鏡頭的表現則在我預期之下。作為旗艦級別的 Nothing Phone (3) ,搭載的潛望長焦居然在參數上還不如定位要更低一檔的 Phone(3a) Pro。而在日常的拍攝中,這顆鏡頭會有不夠清晰的問題,特別在拍攝對象是移動物體的情況下。
但我覺得還有更多進步空間的是 Nothing 相機應用。切換焦段時還不夠流暢自然,取景器所見和最終成片也有差距,這些都需要 Nothing 公司進一步在軟件上優化。
Nothing Phone (3) 也搭載了一顆今年 Nothing 手機標配的「Essential」按鍵,短按能截圖和備注,長按能錄音,之后這些保存的內容會保存在「Essential Space」 中,以 AI 摘要的形式呈現。
這顆按鈕和電源鍵的位置實在太近,導致我總是誤觸,至于功能本身,我個人并沒有用截圖來記錄信息的習慣,沒有辦法將這顆按鈕自定義成其他功能還是比較遺憾的。
Nothing Phone (3) 還首發了一個全新的 AI 功能:Essential 搜索,在應用抽屜的底部。它可以像傳統的系統級搜索一樣搜應用、聯系人、文件等等本機信息,也能問 AI 一個問題,不過需要合適的網絡環境。
電池或許是 Nothing Phone (3) 上最「旗艦」的配置:一塊 5150mAh 的硅碳電池,接近美國傳輸標準的上限。不過可能是因為類原生系統對國內 App 沒有進行特殊的優化,實測 Phone(3) 和我平時用的 iPhone 16 Pro 續航接近,而后者電池容量要少上 1500mAh。
很多時候,讓人感覺不夠「旗艦」 的不只是處理器或者攝像頭夠不夠強,反而是一些容易被忽略,但卻能影響體驗的細節。
比如 Nothing Phone (3) 上面這塊玻璃是康寧大猩猩玻璃 7i,其實更常見于中端機型,大部分消費者很難察覺,也不太關注這個配置。
但結果是,我們僅僅是拿來拍攝外觀圖,還沒正兒八經拿來使用,Nothing Phone (3) 正面就已經出現了劃痕。
對于一臺鼓勵你屏幕朝下露出背板的手機來說,這有點不可接受。
還不夠成熟的「設計旗艦」
Nothing Phone (3) 確實很難稱得上符合 Nothing 官方宣傳的「旗艦級」配置,但它究竟是不是一臺「旗艦」?
影像旗艦、性能旗艦、全能旗艦這些名號我們平時見到的不少,恰恰說明這些品類已經人滿為患,而我認為 Nothing Phone (3) 屬于「設計旗艦」,開辟了一條相對小眾的賽道。
雖然 Nothing 成立以來一直不做中國市場,但你會在 IT 集團旗下的 EXI.T 等買手店看到它的展陳——這或許說明了品牌想要貼近接近于街頭潮流,對手機的定位更像是潮流單品。
作為隨身攜帶的個人設備,其實在功能機時代,時尚潮流的設計就已經是手機的重要產品力,是個人態度和身份的重要象征。
同為「設計旗艦」的還有與 Nothing Phone (3) 一起發布的 Headphone (1),已經在國內各大電商旗艦店開售,售價 2299 元,也是 Nothing 迄今最貴耳機。
作為一款要「上頭」的耳機,Headphone (1) 在潮流這方面可以說完全拿捏:透明工業風,復古又帶有一絲科幻的磁帶元素。有一次我戴著坐地鐵,還被一位路人朋友問能不能拍張照。
但作為一款耳機,它在音質和降噪上的體驗就沒有外觀那么驚喜。
Headphone (1) 降噪水平個人體感只能和入耳式的 AirPods Pro 2 持平,不太能很好消除大街或者地鐵的噪聲,比我手上的索尼 XM3 耳機要弱。至于通透模式,外界聲音會有點過大。
音質也乏善可陳,聽感雖然扎實但比較扁平,沒有太突出的地方,在高音量下會有一點點瑕疵,這也是 Nothing 耳機的一個通病。
Nothing Headphone (1) 是一款非常典型的 Nothing 產品:滿分的設計下,產品體驗本身可能只有 80 分。對于時尚屬性也很重要的頭戴式耳機而言,Nothing Headphone (1) 有了更多推薦的理由。
而「設計旗艦」的路線能不能在手機上走通,其實還有待市場的驗證,不過 Nothing 在這條路上并不孤單。
三星、蘋果正在做的「超薄手機」就是類似的嘗試,犧牲了電池、影像這些體驗上的重要配置,但核心競爭力就是市場上無出其右的輕薄設計和手感,也是比較挑用戶的市場。
國內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彼此之間配置和價格短兵相接,中國消費者對價格十分敏感,這也是為什么「紅米」這個品牌能成功的重要原因:極致的性價比,拉滿的核心配置,但外觀設計就差了點意思,這也是價格敏感用戶并不關注的。
Nothing 這個品牌,和紅米走在了一條截然不同,甚至有些對立的賽道:通過獨樹一幟的外觀設計,去吸引那一部分和它能同頻的人,這小部分人有一套自己的審美標準,大多數也并沒有那么在乎配置。
兩種產品思路,并不分高下,只是分別面向非常不同的消費者,并且買紅米手機的消費者,不太可能會考慮 Nothing 手機,反之亦然。
但作為一個品牌最高水準的門面產品,「旗艦機」理應是一款在各個維度都最為成熟的商品,不僅包括配置、外觀設計等硬實力,也包括價格定位。
如果 Nothing 真想成為 Something,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旗艦機,價格這一環確實不應該忽視。
成軍僅四年, 定位還是市場份額都不算大眾的 Nothing,其實很難用和大廠一樣低的價格,去拿到供應鏈的配件,因此 Phone (3) 這個高端化的初嘗試,不可避免帶有一絲青澀。
「活下去」早已不是這個營收達 10 億美元品牌的頭號問題,「擴張」才是 Nothing 新的挑戰,中低端已經有相應的產品線覆蓋,是時候對高端定位發起沖擊,也要進軍更大的美國市場。Nothing Phone (3) 雖然很多遺憾,但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
有了這樣的嘗試,我相信 Nothing 未來的旗艦手機,能夠在兼顧配置參數的情況下,繼續展現這家公司獨特的審美,為這個已經略顯固化的成熟市場,帶來久違的「眼前一亮」。
但就現在而言,作為一名口味更「大眾」的消費者,我自己不會將 Nothing Phone (3) 當作主力機。
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想要一臺怎樣的手機,那 Phone (3) 也不是最適合優先考慮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