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臺灣局勢再度成為全球輿論的焦點。最新數據顯示,島內民意對賴清德不滿意度攀升至歷史新高,臺灣地區“領導人”民調支持率自5月以來已下跌近17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根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中旬的調查,超過63%的日本企業管理者表示擔心臺海局勢對在臺投資構成實質威脅。美國智庫CSIS(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報告則直言,臺海一旦失控,亞太安全格局將迎來“不可逆變化”。短短數月間,亞太各方的神經都被緊繃到了極致。
賴清德即將離臺,日本政府提前拉響警報,特朗普重回白宮后對臺海問題的應對策略更顯微妙,而大陸的底氣則源自于不斷增長的綜合國力與戰略耐心。每一個動作都牽動區域格局,每一個決定都不容輕視。
臺海“巨變臨界點”
臺灣地區新一輪政治風暴由賴清德親自掀起。7月21日,島內多家主流媒體披露,賴清德已確定于8月初“出訪”中南美洲“友邦”。這一表面看似例行的“外交行程”,實際早已引發包括日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高度警覺。
日本政府在賴清德行前一周,罕見地對在臺日資企業發出風險預警,明確表態“如臺海爆發沖突,日本政府無法保證企業員工安全撤離”。據《朝日新聞》7月報道,日本外務省內部早在5月就已啟動應對臺海突發事件的專案小組,7月的警告則意味著日本高層已將“最壞情況”納入實戰預案。
日本石破茂政府的這一動作并非孤例。7月,美國副防長在東京與堪培拉先后與日本、澳大利亞高層閉門磋商,要求盟友明確表態:一旦臺海有事,是否愿意介入軍事行動。日本、澳大利亞均未正面答復,美國媒體報道稱“聯盟信任基礎遭遇近十年最大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日方對風險的定性極為審慎。石破茂本人在7月中旬的國會答辯中坦言,日本自衛隊既無大規模撤僑經驗,亦無在高強度沖突區域進行非戰斗行動的能力。
日本防衛省內部文件更警示,若臺海進入實戰階段,任何外國軍艦進入臺海水域都將面臨極高風險。日本的“最壞打算”實際是對自身能力邊界的清醒認知。
特朗普回歸,盟友距離拉大
華府對臺海局勢的焦慮,7月已達到新高度。美國國會最新民調顯示,超過41%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應“有限度”介入臺海沖突,而贊成直接軍事干預的比例下降至22%,創近年新低。特朗普團隊對臺海問題的頂層設計因此愈發“現實主義”。
特朗普在6月復任總統后,數次在公開場合表態:美國不會用“美國國運”去賭臺海未來。雖然美國對臺軍售持續推進,今年上半年對臺軍售總額已超過45億美元,但實質上美國更希望臺灣自身具備“延遲沖突”的能力。
美國防部在7月“漢光演習”期間,派遣逾400人軍事指導團赴臺,名義上是協助演習,實則是全面評估臺軍抗壓能力與實戰準備水平。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7月的研究報告指出,美方對臺的軍事支持更多是“塑造威懾”,而非“承諾保衛”。美國內部對臺政策的分歧逐步浮出水面。近期在眾議院出現了“臺灣非美國核心利益”的聲音,但特朗普團隊及兩黨高層始終未對是否“棄臺”給出最后結論。
美國對盟友的期待也在變得務實。根據彭博社7月報道,特朗普政府已多次私下要求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印太盟友”在臺海突發情況下,必須在美軍到達前先行介入支援,否則臺軍難以撐過48小時。相關國家的消極回應,令美方對“聯盟可靠性”產生深刻質疑。
賴清德高舉激進路線
臺灣島內的氛圍正在發生微妙變化。根據臺灣《聯合報》7月20日發布的民調,賴清德的不滿意度已高達58%,創下其就任以來最高紀錄。物價持續上漲、經濟增速放緩、青年失業率攀升,這些現實問題遠比“外交突破”更直接影響民眾生活。
賴清德自上臺以來,頻繁采取高調挑釁性動作,包括公開宣稱“不排除以武力保衛臺灣”、加大對美國軍購以及推動所謂“外交突破”。
然而,這一系列操作并未換來島內穩定,反而激發了更強烈的“危機感”。臺灣學者王信賢在7月的媒體專欄中指出,賴清德的激進路線已導致“臺獨”光譜內部分歧加劇,“外部矛盾”成為其緩解內部壓力的重要手段。
“漢光演習”成為檢驗臺軍戰力的現實窗口。今年演習規模雖號稱歷年最大,但多家美媒實地觀察后,普遍評價臺軍“實戰準備嚴重不足”。美軍指導團在演習后提交的機密評估報告認為,若缺乏美日澳等外部支援,臺軍難以自主應對高強度沖突。
島內民眾對賴清德的擔憂不僅限于安全層面,更多在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臺媒7月的分析文章認為,倘若賴清德繼續推動激進對抗路線,臺灣社會將面臨更大分裂,島內“回歸理性務實”的呼聲逐步抬頭。
主導權積累中的“時間優勢”
北京方面對臺海局勢的判斷和策略愈發成熟。7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無論臺海局勢如何變化,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戰略定力不會動搖。”
大陸一系列權威報告顯示,上半年中國GDP增速達到5.3%,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超12%,國防預算突破1.7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建設與軍事現代化齊頭并進。
大陸對兩岸關系的底氣,來自于綜合國力的持續上升與科技創新的快速突破。7月,中國科學院發布“臺海區域態勢監測”最新數據,解放軍對臺海周邊空域與水域的偵控能力實現歷史性提升。軍事專家李杰分析認為,大陸具備“快速反應、全域覆蓋、持續威懾”三大能力,主動性和主導權已明顯增強。
大陸政策層面堅持“你折騰你的,我發展我的”。無論賴清德采取何種手段,大陸始終遵循既定戰略節奏。經濟建設、科技攻關、軍事現代化三位一體的推進,為未來解決臺灣問題夯實基礎。大陸學者普遍認為,隨著經濟與國力差距持續拉大,“時間在大陸一邊”,主導權穩步積累。
大陸并未因臺海緊張而放緩對外開放步伐。7月,上海、深圳等地相繼發布新的自貿區擴展計劃,吸引全球資本持續流入。
國際金融機構標準普爾在7月報告中指出,中國大陸“抗風險能力與戰略耐心”成為區域穩定的重要支點,令外界對臺海局勢的悲觀預期有所緩和。
參考資料:
臺海網:2025-07-20 08:44:新北舉行萬人“反惡罷”造勢活動 馬英九轟賴清德:為何做不到兩岸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