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至,夏正濃 | 大暑下雨好還是天晴好?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隨著這首古詩的韻味,我們迎來了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意味著一年過去大半了。
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天氣酷熱,雷陣雨頻繁,氣溫常常飆升到讓人難以忍受的程度,仿佛整個世界都被放進了巨大的蒸籠。這也是老祖宗所說的“大暑小暑,上蒸下煮”,今日大暑你家鄉熱嗎?
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在這個時節,由于氣溫偏高又有雨水,細菌容易滋生,許多枯死的植物潮濕腐化,到了夜晚,螢火蟲便在腐草敗葉上飛來飛去,尋找食物。
同時,土壤高溫潮濕,非常適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長。
而“大雨時行”,則是說在這雨熱同季的潮熱天氣里,天空中隨時都會形成雨水落下,為炎熱的大地帶來一絲清涼。
大暑時節,人們的飲食也有很多講究。此時,人體容易受到暑氣濕邪的侵襲,導致乏力疲倦、食欲不佳。
因此,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吃清熱解暑、健脾祛濕的食物。比如,綠豆粥、冬瓜湯、苦瓜炒蛋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還可以多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如山藥、海參、雞蛋、牛奶等,以增強體質。
但需要注意,生冷食物多屬寒性,寒與濕互結,就會使脾損胃耗,導致泄瀉、腹痛之癥發生,夏季切莫貪涼大量飲用冰水,建議飲用常溫水,水溫以10 - 40℃為宜;也要少吃油膩食物,應以少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采用涼拌、蒸煮、燴等方式烹調。
那么,大暑下雨好還是天晴好呢?老祖宗留下了許多農諺,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比如很多老人常念叨:“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大暑雨如金,遍地出黃金”“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這些諺語都強調了大暑時節雨水的珍貴,甚至預示著后面會是大豐收。
在大暑時節,農作物生長迅速,對水分的需求很大。如果此時雨水充足,就能使秋糧飽滿,帶來豐收,仿佛遍地都是黃金。
另外,“大暑有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吃水愁”,意思是大暑節氣下雨,秋季雨水就會比較充沛;若大暑無雨,秋季可能會干旱,甚至導致生活用水都成問題。
還有“大暑頭落雨,倆月雨漣漣”“大暑一聲雷,秋里大雨來”“不怕大暑連天雨,就怕大暑晴一日”等諺語,都說明了大暑下雨的重要性。
其實在大暑的時候雨水充足一點,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起到降溫的作用,不至于太熱,畢竟在過去沒有風扇/空調等降溫的神器。
大暑過后,還要熱多久呢?這方面老祖宗也留下了不少諺語,我們可以參考一下。
在民間就有“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大暑展秋風,秋后熱到狂”的說法。這意味著,如果大暑時節不夠炎熱,那么炎熱的天氣可能會延續到秋后,甚至會更加猛烈。
還有“白天大暑,雨連綿;晚上大暑,地頭旱”的說法,今年大暑時間是7月22號21:29:11,在晚上交節,按照說法,后續降雨可能較少,天氣會比較干旱炎熱。
另外,“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如果大暑這天下大雨,那么距離下霜的時間就不遠了,從側面也反映出大暑后的天氣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大暑后面就說立秋了,之后就出伏了,也緊挨著處暑節氣,因此當處暑后就開始涼快了。
尤其是雨水多的話,降溫就快。就算有秋老虎也不怕,因為早晚很涼快了,只有中午的時候熱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