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
大暑像一場火焰的盛宴,蒸騰著人間萬物。
太陽傾瀉下熱浪,空氣中彌漫著焦灼的氣息,萬物在灼燒里伸展筋骨,大地在熾熱中蓬勃呼吸。
“暑”字本即灼熱之意,而大暑,則更是一年中最盛之熱。此時三伏居中,萬物蒸煮于日精月華,而節(jié)氣也于此際昭示著自身運轉(zhuǎn)的奧妙。
古人觀察細(xì)致入微,將其間物候微妙變化歸為三候,令人嘆服。
初候“腐草為螢”。夜風(fēng)燥熱,野外草叢間忽然游蕩出青白色的光點,星星點點,忽明忽暗。古人說這是陳腐草木化為的精靈,實則螢火蟲于此時現(xiàn)身。這些帶著微光的小生命在暗夜靜謐的田野間輕輕飛舞,成為夏夜獨有的一抹生機(jī)。
再候“土潤溽暑”。土地被日光曬得滾燙,地底深處蒸騰起濕氣,土地變得濕軟悶熱。濕熱之氣彌漫升騰,纏裹著人身,黏膩難耐。天地間如同巨大的蒸籠,萬物皆在其中經(jīng)受著悶熱的煎熬。
三候“大雨時行”。酷熱終于積蓄至頂點,遂有滂沱大雨傾盆而下。天際黑云翻涌、狂風(fēng)驟起,繼而銀亮雨柱自九天垂落,瞬間沖刷了蒸騰的暑氣,清涼倏忽降臨。這般暢快淋漓的雨水,既是大暑節(jié)氣的顯著標(biāo)記,亦是大自然宣泄與更新的方式。
大暑時節(jié),亦正是農(nóng)人最忙碌之際。酷熱之下,作物生長迅速,尤需水分滋養(yǎng)。田間水車轉(zhuǎn)動之聲不絕于耳,河溪邊水車吱呀作響,水斗緩緩提起河水,再倒入溝渠,農(nóng)人赤臂坦胸,汗珠滾落于干裂的田地之上。這車水的辛勞,是烈日下對禾苗的守護(hù)。
更有農(nóng)人于田間虔誠祭拜,祈望雨水降臨。大暑里每一滴汗水皆滲入土壤,飽含農(nóng)人對艱辛的耕耘與收獲的期盼,汗水澆灌大地,大地自當(dāng)報以豐饒。
面對灼熱,人的舌尖與身心自有應(yīng)對的智慧。
南方暑氣酷烈,常有涼茶攤子立于街角巷口。大銅壺中,甘草、夏枯草、金銀花等草藥在沸水中翻騰,熬煮成一味消暑伏茶。行人駐足,一碗深褐色的茶湯入喉,起初微苦,繼而回甘,絲絲清涼便從喉間蔓延開來,緩緩撫平體內(nèi)的燥熱。
北方則另具情味,人們深信“以熱制熱”的養(yǎng)生之道。老姜搗碎,覆一層厚厚的紅糖,置于陶甕中蒙上紗布,于三伏驕陽下曝曬。姜的辛辣與糖的醇厚在高溫中彼此交融滲透,凝成“伏姜”。當(dāng)人因貪涼而腹中冷痛不適時,取一小勺伏姜沖飲,那股滾燙熱辣直抵肺腑,逼出體內(nèi)潛藏的寒氣。
嶺南之地,人們則偏愛另一種暑天恩物——荔枝。剝開鮮紅粗糙的外殼,瑩白剔透的果肉飽含瓊漿,入口香甜四溢,清冽汁水瞬間消解了口舌間的焦渴。
大暑節(jié)氣,暑氣雖如沸水般灼人,卻也提醒我們,酷熱盡頭,自有金風(fēng)玉露在孕育,萬物積蓄力量,靜候盛大的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