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報道,7月21日,日本第27屆參議院選舉結果揭曉。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繼去年眾議院選舉丟失過半數席位后,此次再遭重挫——自民黨獲39席,公明黨獲8席,合計47席,時隔18年再度失去參議院過半數席位。這是自民黨1955年成立以來,首次同時在眾參兩院失去多數席位,日本由此進入“雙少數執政”時代。
此次選舉中,自民黨傳統優勢區域“一人區”全面失守。32個“一人區”里,自民黨僅得15席,在野黨拿下17席。要知道2016年至2022年的三次選舉中,自民黨在“一人區”分別以21:11、22:10、28:4領先。即便是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的“根據地”鹿兒島,這個自2001年起從未失手的選區,在森山4次助選的情況下仍告失守。前厚生勞動大臣武見敬三、前復興大臣平野達男等資深議員也接連落選。
日本公明黨總部(資料圖)
公明黨同樣慘淡,14個改選席位僅保住8席,在琦玉、愛知選區的敗績,終結了該黨18年不敗紀錄。在野黨陣營呈現分化。立憲民主黨勉強保住席位,維新會、社民黨席位不變,日本共產黨丟失3席僅剩4席。國民民主黨和參政黨卻異軍突起,分別從4席增至17席、從1席增至14席,二者獲得大量年輕選民支持。據統計,自民黨原有支持者中約20%轉向參政黨,這個成立5年的政黨主打“日本人第一”的民粹主張,通過社交媒體和街頭演說吸引選票。
執政聯盟慘敗,根源在于石破茂執政近10個月的糟糕表現。內政方面,他上任時承諾的清算“黑金”政治、振興地方經濟等均未兌現。面對物價上漲,僅靠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投放儲備米平抑米價,難以解決根本問題。他提出的每人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66元)現金補助,遭七成民眾反對;而2040年名義GDP達1000萬億日元、薪資提升50%的遠期承諾,更被視為“畫餅”。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5月實際工資連續第5個月下滑,跌幅為近兩年最大,民生不滿持續累積。
石破茂(資料圖)
外交上,石破茂團隊在美日談判中毫無建樹。其心腹赤澤亮正七次赴美談判,始終未能說服美國對日本汽車進口免稅。美國總統特朗普已宣布,8月1日起對日本汽車等商品加征25%,較4月稅率再提1個百分點。這一結果讓日本產業界震怒,對石破茂政府的信任徹底崩塌。民調數據早已預示敗局。時事通信社選舉前民調顯示,石破內閣支持率僅20.8%,為其上任以來最低,不支持率則升至55%。
《朝日新聞》自去年10月起的月度民調顯示,其支持率連續4個月低于不支持率,長期徘徊在30%左右的“危險水域”。選舉結束后,自民黨內“逼宮”態勢明顯。據環球時報報道,自民黨最高顧問麻生太郎明確表示“不會允許石破茂繼續執政”,并召集派系成員商議對策。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雖未直接談及去留,卻暗示“不排除換相可能”。在野黨也達成“倒閣”共識,計劃若石破茂留任便發起內閣不信任案。
石破茂(資料圖)
石破茂則堅持留任,聲稱“美國的威脅大限將至,此時不能出現政治真空”。但這一理由難以成立——美國的核心訴求是逼迫日本開放農業市場、提高軍費分攤,并不在乎談判對手是誰。值得警惕的是,即便日本深陷政局動蕩,對華政策仍難見緩和跡象。1. 參政黨等民粹勢力崛起,其“排外”主張若持續發酵,可能催生更激進的對華態度。2. 日本政治右傾化趨勢明顯,《朝日新聞》分析,參政黨成為“關鍵少數”后,政壇保守化將加劇。
3. 為轉移國內矛盾,日本可能延續“跟隨美國制華”的策略,在臺海、芯片等問題上加大動作。4. 麻生太郎等潛在接班人所屬派系,長期主張強化日美軍事同盟,對華強硬立場明確。5. 日本在經濟領域對中國的競爭心態未變,科技、產業等領域的遏制動作或持續。目前,石破茂的政治命運已進入倒計時。但無論其是否下臺,日本政壇的右傾慣性和外部戰略壓力,都決定了其對華政策難有實質性轉向。這種態勢下,中日關系面臨的挑戰或將進一步加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