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22日報道 多米尼加《今日報》網站7月20日刊登題為《反思特朗普:挑釁與全球范式變革之間》的文章,作者是胡利安娜·蒙塔尼和胡安·阿古略。文章摘編如下:
將特朗普作為顛覆性人物在國際舞臺上再次崛起僅僅解讀為一個強勢人物的任性妄為是不夠的。特朗普在許多方面是一種癥狀,一種催化劑;一個令人不適但有用的透鏡,用以解讀全球格局重構的進程。
特朗普與其說是新外交政策的創造者,不如說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他反映了美國內部分裂,同時催化了全球秩序的重新調整。
在“美國治下的和平”已無法按自身邏輯維持的背景下,人們尋求對新現實的解釋。美國專欄作家法里德·扎卡里亞認為,我們已進入一個“后美國世界”,美國不再單獨制定規則,而是其他大國相對崛起分散了權力。
世界被推向一種新的秩序重組,美國在全球舞臺上的部分退出,為眾多戰略行為體的涌現開辟了空間。歐洲面臨著不穩定的周邊,同時試圖重新定義其在國防、移民和能源領域的角色。亞洲則堅定地定位自身,將技術和物流觸角伸向全球,甚至到達了傳統上被視為美國“后院”的拉美。
中國不僅爭奪經濟影響力,還爭奪敘事主導權。著名學者馬凱碩表示,美國在亞洲的存在只有一個世紀,而中國與亞洲有著數千年的密切關系。歷史視角對解讀全球變革的方式提出了疑問:并非所有事情都能從華盛頓的視角來觀察。在中國,著眼于長遠的發展戰略正在取得成果。而在美國,短視導致國內各部門發展速度不一。
特朗普不僅僅是一個異常現象,更是一個經濟和政治體系內部失調、磨損的后果。因此,問題不在于評估特朗普是否正確,而在于理解他的重現告訴了我們什么。美國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喪失促使特朗普嘗試單邊措施,進一步加劇了局勢緊張。
關鍵問題不在于各地區或國家是應該支持還是反對美國,或者以何種邏輯在短期內參與關稅戰或口水戰,而在于如何在這個重構的世界中定位自己。
當前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不會很快消失。全球秩序正受到挑戰,敘事在倍增,行為體在重構。特朗普是一面破碎的鏡子,映照出多重危機:新自由主義模式的危機、多邊主義的危機、對精英信任的危機。
正如歷史提醒我們的那樣,面對危機時最糟糕的錯誤莫過于使用舊的框架。特朗普不是地震,而是裂縫。如果我們不更換鏡片,我們將只能看到瓦礫,而非在我們腳下繼續吱呀作響的結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