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總統普京將不會在北京與特朗普會面,這一消息是來自克里姆林宮的明確表態“不知情,也沒有計劃”。
就這么干脆果斷,完全不給外界任何可以過度解讀的空間,但真正的看點其實隱藏在這個冷漠否認的“字縫”里。
作者-楊 編輯-楊
9月,這個分外敏感的時間節點中俄美,三角關系的微妙博弈,美俄對抗的激烈升級,中美冷暖的不明態勢……一切都繞不過這個時刻,而真正吊詭的是,普京和特朗普,竟深陷完全不同的話語世界。
先說說普京,外界大喊著“他來了”“他要訪華了”,甚至衍生出了“習普特三方世紀同框”這樣畫面感十足的預測,但從俄方態度來看,他們完全沒有把這件事放到臺面上,“是否北京見面”這種事,克里姆林宮的發言人佩斯科夫明確表示,根本還沒輪到討論的階段。
這不是簡單打一通電話就能搞定的家常便飯,背后涉及的溝通配合、利益協調,還有各種政治考量,都得超高規格對待,實話實說,至少現在這個時間點,美俄首腦會晤的準備連皮毛都沒動,更別提敲定。
但你覺得這只是借口、敷衍話術?我不這么認為,這里面的微妙信息很有意思,普京的“不回應”,翻譯過來,大致可以讀作“我們俄方根本不太在意這場會面”,從這背后釋放的信號,就是普京對特朗普所謂“最后通牒”的態度,近乎冷漠以對。
什么“最后通牒”?特朗普在之前公開給普京設了限,說“50天之內”,烏克蘭局勢必須得到解決,不解決?會怎樣?目前沒有具體威脅信號放出,但想想對俄羅斯的各種制裁,再結合過去近兩年美俄關系的冰點狀態,不難猜,這到底是威嚇,還是挑釁,普京心里自有評估。
但說破了大天,50天這種威脅姿態,某種意義上像個笑話,對一個從不按規矩出牌的俄羅斯總統發號施令,還期望他會在乎?克里姆林宮的冷臉已經表明態度,普京壓根沒打算為特朗普設立的這一最終期限讓步。
他清楚按照美國一貫的劇本,既然談和無門,那就發展制裁工具,凍結更多的俄羅斯資產,再往烏克蘭加一點武器,說穿了,美方那點操作套路都在俄的意料之中,不如干脆不買這賬,繼續冷處理。
所以,當美國在那邊開著嗓門喊“50天停火”時,普京這邊神情淡定,思路清晰:“不見面,也不會動搖,”而這份不動如山的態度,反倒稱得上一股狠勁兒,畢竟俄方如今對整個局勢仍然占據戰術上的優勢。
再來看看特朗普這邊,他的“最后通牒”之下,北京這一場可能的會晤,卻成為了他潛在的外交背水一戰,貿易戰、地緣摩擦,再加上國內選情,這位總統急需拿出更有說服力的政治資本,而中俄的三方對談,當然是最好的表演舞臺。
在北京和普京來一場“重磅對話”,搶回一些外交亮點,對特朗普來說,不失為美化形象的好局面,問題在這里:他可能又低估了普京的武斷和強硬,普京在新冷戰格局中的行事邏輯,從來不是一味迎合美國的游戲規則。
他選擇性地靠近中國,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拉近與亞歐的地緣合作,甚至在能源議題上不停放大與西方的對立,這些都說明了一點,“一盤棋”的概念在俄羅斯眼里,早已不是美蘇冷戰時美國一家主導的邏輯。
換句話說,50天的最后通牒,和北京會晤的“邀約”,對普京而言既不是壓力,也不是必要,當他冷漠拒絕面談,無視美方警告,這是一種轉嫁風險的外交手段,同時也傳遞了明確的信號:俄羅斯屬于更復雜的國際博弈,而美方的劇本,他不屑參演。
整件事的核心其實并不是“北京會晤是否成行”,而是特朗普和普京之間,如何將雙方的交鋒帶入下一個階段,一邊是美國人看似高調施壓,實際上卻陷入對俄態度的困惑和焦躁;另一邊,是普京冰冷的外殼背后,深不可測的處理邏輯。
問題在于,烏克蘭的戰火仍未熄滅,中俄關系是否會上升到新的臺階,中美能否繼續維持脆弱的平衡,這些不安因素,都會讓“中美俄三方影響鏈”變得反復而復雜,如果某一方有任何“臨界之舉”,局勢都可能翻天覆地。
克里姆林宮那句輕描淡寫的“不知情”,表面看似回避媒體的虛假炒作,實際上卻是俄方絕對冷靜地讓特朗普的跳躍式表態,完全無從著力,你可以說這是傲慢,但某種意義上它更是一種戰略冷酷:50天期限也好,北京會談也罷,都不在普京的優先議程中。
反而是如何在日漸激烈的美俄斗法中,捍衛戰略平衡、繼續推進俄烏沖突占主動地位,才是這個克宮主人全身心投入的方向。
結局如何?沒有人敢下斷言,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出大戲才剛剛開場,將時間調到9月初,看普京的棋,會落在什么意想不到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