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國防部長弗拉迪斯拉夫·科辛雅克-卡米什公開預測:2027年俄羅斯將與北約爆發全球性軍事沖突。這位掌握著東歐最前沿軍事情報的防長強調,他這番話“不是隨口說的”,而是基于對當前局勢的深度研判。
波蘭國防部大樓內,作戰地圖上的標記日顯密集。科辛雅克-卡米什去年2月接受波蘭《超級快報》采訪時已埋下伏筆:“我預料到每一種情況,并最認真地對待最壞的情況。”
如今,這位42歲的防長將時間明確鎖定在2027年。支撐這一預警的是波蘭軍方一系列具體行動:軍備缺口檢查、大規模武器采購計劃推進、單兵裝備全面升級。
波蘭的軍備擴張已達到令人瞠目的程度。今年2月,波蘭陸軍同時接收美制M1A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韓國K2GF“黑豹”主戰坦克,成為歐洲少數混裝多國主戰坦克的國家。
波蘭軍費投入更是驚人。2025年,波蘭軍費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預計達到4.7%,遠超北約設定的2%標準,甚至計劃2026年突破5%,躋身全球軍費開支占比最高國家行列。
在波蘭防長看來,俄烏沖突只是更大風暴的前奏。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一旦達到目標,其擴張步伐不會停止,東歐地區將面臨直接威脅。波蘭作為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略緩沖帶,自然成為最可能燃起戰火的前沿陣地。
超過78%的波蘭民眾支持加大國防投入,這一數字較3年前提升了36個百分點。這種集體安全焦慮正在重塑波蘭的社會面貌。
波蘭不僅加速裝備現代化進程,還全面推進“軍事訓練全民化”。波蘭政府提出到2035年將兵員規模從當前的21萬擴充至50萬的宏偉目標,實際上變相恢復了中斷多年的義務兵役制度。
美國、德國、加拿大已在波蘭駐軍達4.2萬人,部署大量主戰坦克和先進戰機。波蘭正憑借高額軍費投入,將自己打造為北約東翼安全架構的核心支點。
當波蘭防長預言中國將被卷入沖突時,他并非空穴來風。中國與俄羅斯日益緊密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已成為影響全球格局的關鍵變量。
2024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突破244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能源合作更是密不可分,俄羅斯向中國輸送的原油超過億噸,管道天然氣供應量達到310億立方米的歷史高位。
特朗普政府似乎早已嗅到風險。7月14日,特朗普在北約秘書長面前放出狠話:若普京50天內不停火,美國將對購買俄油的國家加征500%關稅。這一政策矛頭直指中國——俄羅斯石油的最大買家。
中國外交部迅速反擊,稱這是非法單邊制裁,不會服從這種經濟脅迫。俄羅斯則表現出令人玩味的淡定,官方和媒體輕描淡寫地回應“我們不在乎”,認為這不過是特朗普的施壓把戲。
面對西方的步步緊逼,普京選擇了戰略沉默。在特朗普發出“最后通牒”后不到24小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就飛抵中國參加上合組織外長會議,中方以高規格接待。
會見中,中方明確表示:中俄要繼續落實兩國元首共識,加強在上合組織等多邊平臺的協作,共同維護雙方發展安全利益。這被視為對美方分化企圖的明確回應。
普京的沉默背后是深思熟慮的戰略布局。2023年2月24日,中國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提出12點主張。普京多次表示贊同,認為這能作為談判基礎。
俄羅斯的計劃是把局勢導向多邊談判,參與方包括俄烏、歐洲、美國和中國。普京希望借助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為俄羅斯爭取更有利的談判條件,同時避開美方主導的單邊框架。
正當西方渲染“中俄威脅”之際,亞太國家表現出令人欽佩的戰略自主性。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米尼翁·休斯頓7月20日警告“印太國家”在與中國合作時應“審慎且負責任”,并指責中國“制造經濟脅迫”。
這些論調在亞太地區應者寥寥。皮尤研究中心與東亞論壇日前發布研究報告,均顯示亞太地區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度增加,而對美國的好感度下降。
上月24日至25日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北約峰會,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三國領導人同時缺席。這一細節傳遞出清晰信號:以對抗中國為核心目標的美國“印太戰略”,在該地區根本不受歡迎。
新加坡知名時事評論員翁德生指出:“西方輿論場大肆指責俄羅斯,然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卻是美國。美國積極拉幫結派搞對抗,主導北約屢屢東擴,俄羅斯被逼到墻腳,才是這場戰爭的起因。”
波蘭防長2027年全球沖突的預測,有多少可信度?深入分析,其中既有基于現實的合理擔憂,也不乏波蘭自身戰略考量的痕跡。
一方面,俄羅斯與北約的緊張關系確實處于冷戰后的高點。但另一方面,波蘭近年來軍備擴張迅猛,將“俄羅斯威脅”渲染得更嚴重,可為華沙當局增加軍費、采購武器提供更充分理由。
更關鍵的是,核威懾的存在使全面沖突爆發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俄羅斯和北約都清楚,一旦全面開戰,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這種相互確保摧毀的機制,成為避免世界大戰的最后屏障。
中俄關系雖緊密,但雙方都保持著明顯的戰略自主性。這種合作本質上是大國利益交換,而非軍事同盟。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始終是勸和促談,堅持不選邊站隊。
波蘭街頭的征兵海報悄然增多,商場里的應急物資專柜前開始排起長隊。超過78%的波蘭民眾支持加大國防投入,這一數字比三年前高出36個百分點,折射出東歐國家普遍存在的安全焦慮。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亞太國家對中國好感度持續上升而美國好感度下降的民調數據,老撾民眾乘坐中老鐵路時像回家一樣脫掉鞋子的溫暖細節,都印證著不同于零和博弈的新型國際關系正在生長。
波蘭防長的預測更像是一記警鐘。當全球軍費開支創下新高,當核大國的導彈預警系統全天候運轉,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超越冷戰思維的智慧——畢竟2027年的世界是否陷入戰火,取決于今天每個國家的選擇。
信息來源:環球時報社評:亞太不需要零和博弈的“單選題”
2025-07-21 06:55·京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