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近30年不懈治理,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龍潭生態區完成了從“荒山禿嶺”到“生態綠洲”的華麗轉身。如今,這里6萬畝經濟林層巒疊翠,70余公里環山道路蜿蜒穿梭,林果飄香與群眾增收同頻共振,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成為內蒙古生態建設與民生改善協同推進的典范。
荒丘突圍:生態工程繪就綠色基底
龍潭示范工程坐落于松山區穆家營子鎮古都河村北部丘陵山地,是自治區山區林業綜合開發示范工程,同時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上世紀90年代,這里還是水土流失嚴重的荒山野丘,“下雨土流失,晴天塵飛揚”是當地生態的真實寫照。為破解生態惡化與民生貧困的雙重困局,工程以“改土、治水、植樹、修路、通電”為核心,創新采用等高線施工法,通過層層截流構建生態屏障,實現“水不下山、土不出溝”,開啟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系統工程。
7月16日,在松山區穆家營子鎮古都河村拍攝的龍潭生態治理區。(李富 王向東 攝)
工程建設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貫穿始終。在規劃層面,堅持治理與開發并重,既修復生態脆弱區,又布局經濟林產業;管理環節同步考量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避免“重開發輕保護”;施工過程則整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如修筑梯田涵養水土的同時,配套種植水土保持林。此外,工程注重“遠期+中近期”“喬+灌+草”的立體布局:油松、樟子松等喬木筑牢長期生態屏障,山杏、家杏等經濟林兼顧中短期收益,牧草、藥材等草本植物豐富林下經濟層次,構建起穩定的生態經濟復合系統。
綠富同興:林果產業激活增收動能
三十載精耕細作,龍潭生態區已形成“山上松帽護生態,山中杏果促增收,山下果蔬添活力,溝谷楊柳守安瀾”的立體發展格局。站在高處俯瞰,油松、樟子松如綠毯覆蓋山頂,山杏、家杏、大扁杏在山腰連片成林,蘋果、梨、桃等果樹在山腳星羅棋布,溝谷間楊柳依依守護河岸,梯田里牧草青青、藥材繁茂,一幅“林茂果豐、業態多元”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7月16日,在松山區穆家營子鎮古都河村龍潭生態區拍攝的大扁杏。(李富 端木 王向東攝)
生態蝶變的背后,是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依托6萬畝經濟林,當地林果產業年產值突破千萬元,山杏、大扁杏等特色果品通過訂單農業遠銷區內外,林下種植的中藥材、牧草則為畜禽養殖提供優質飼料,形成“林果+養殖+加工”的產業鏈條。與此同時,70余公里環山道路與完善的水電設施,讓昔日閉塞的山村變身“交通樞紐”,物流暢通帶動農產品溢價,也吸引游客走進“天然氧吧”體驗采摘樂趣。
7月16日,在松山區穆家營子鎮古都河村龍潭生態區拍攝的大扁杏。(李富 攝)
數據顯示,龍潭山田園綜合體項目實施以來,村集體年均增收125萬元,農戶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前種玉米,一畝地掙幾百塊;現在種大扁杏,盛果期一畝能掙三四千,還能在果園打工賺錢。”古都河村果農的話,道出了生態產業帶給群眾的“真金白銀”。
未來可期:三產融合擘畫振興藍圖
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發展勝勢?松山區文旅部門給出了清晰答案:以龍潭工程為基底,打造集“生態農業、旅游休閑、運動養生、文化創意”于一體的近郊休閑目的地。未來,這里將重點培育訂單農業、“云”菜地、畜禽放養等市場驅動型產業,通過“線上認養+線下種植”模式拓展農產品銷路;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林果種植精準化管理;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動“農業+旅游+康養”三產融合,讓游客在采摘林果、體驗農事的同時,感受生態治理的艱辛與成就。
7月16日,在松山區穆家營子鎮古都河村拍攝的龍潭生態治理區。(李富 端木 攝)
“我們要讓‘綠水青山’持續釋放‘金山銀山’效益。”松山區文旅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依托龍潭生態區的資源稟賦,開發森林康養步道、生態研學課程,打造“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果、冬觀雪”的全季旅游產品,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多元轉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7月16日,在松山區穆家營子鎮古都河村拍攝的龍潭生態治理區。(李富 端木 王向東 攝)
從荒山野丘到生態綠洲,從單打獨斗到三產融合,龍潭生態區的蛻變,是內蒙古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在這片被綠意浸潤的土地上,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向奔赴,正書寫著更多“綠富同興”的美好篇章。(李富 端木 王向東)
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