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劉薇雅 王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卞心怡)近日,南昌大學軟件學院“軟公聯心,紅燭筑夢”實踐隊走進革命老區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仙源鄉仙源村,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支教幫扶與紅色文化實踐活動。
在仙源村“童心港灣”,實踐隊精心設計了為期五天的特色課程。手工課上,孩子們在隊員指導下創作紙漿畫、編織扭扭棒、體驗傳統拓染;機器人科普課上,隊員們通過生動講解點燃孩子們對技術的向往,在心中埋下科創的種子;歷史課上,隊員們結合仙源村本地紅色故事教學,讓孩子們對家鄉的革命歷史產生了興趣。
實踐隊啟程前合影。南昌大學軟件學院供圖
此外,實踐隊員們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紅色仙源揚帆軍事訓練基地,為當地兒童開設機器人編程及微腦機器人課程。課程采用理論講解與動手實操相結合的方式,隊員為孩子們解析機器人工作原理和編程基礎知識,引導孩子們在實踐中探索科技的奧秘。
仙源村作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存著豐富的紅色記憶。在工農紅軍革命烈士紀念塔前,隊員們共同學習了女英雄胡筠投身革命、英勇就義的事跡。更令人動容的是,老兵宋大爺為隊員們講述了自己的軍旅生涯,用“不怕吃苦、勇于擔當、不忘回饋”的人生箴言,為實踐隊員上了一堂生動的“初心課”。
老兵為大家講述軍旅生涯。南昌大學軟件學院供圖
課余時間,實踐隊員們來到留守兒童家庭調研,與家長和孩子親切交流,細致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學習困境及實際需求。通過面對面的溝通,隊員們記錄了孩子們的成長環境與幫扶訴求,為后續開展精準化、常態化幫扶工作收集了第一手資料,讓幫扶舉措更貼合鄉村實際。
實踐隊還走進仙源村“紅源”山泉水廠,與負責人交流。據了解,這家村辦企業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鮮活樣本。隊員們實地感受到,從教育幫扶到產業賦能,仙源村正以多元路徑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此次實踐活動中,隊員們既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紅色文化的學習者、鄉村發展的觀察者。大家表示,將把在仙源村的所見所感轉化為行動力量,持續關注鄉村教育與紅色文化傳承,以青春擔當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與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