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記者 徐瑞哲 通訊員 蔡霞
大學老師梁賀君今年43歲,這個暑假過得并不清閑。上周他還在北京出差,隨同學院領導班子向中農發集團報告研發項目進展;這周又南下深圳,調研中水集團金槍魚圍網項目部的無人艇應用需求。
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梁賀君想不到,人到中年竟經歷了一次研究生涯“歸零”,不得不走上跨界轉型路。而且,在原專業停招后,他掛職企業一線“出海打魚”,終于在機器人工程專業“再上崗”。
教學與科研雙重“斷鏈”
梁賀君的本行是物流鏈,但這條“鏈”最近兩年“斷”了。2023年,按照“新工科”建設戰略部署,上海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全面啟動新一輪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改革中,學院物流工程專業因學科布局調優暫停招生,涉及8名專任教師的轉型發展,梁賀君是其中之一。
面臨教學與科研方向的雙重“斷鏈”,梁賀君的內心一度充滿抗拒。畢竟,他已在物流工程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像《冷鏈物流》《食品倉儲與配送》這些課程都已教授多年。突然之間,要重新備課講課、規劃教學方向,這種“歸零”的感覺讓他很不適應。
更讓他焦慮的是科研上的斷裂。過去這些年,他在智慧物流、供應鏈優化等領域有不少研究積累。但隨著專業調整,這些科研方向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依托。
為了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與科研任務,梁賀君開始系統學習相關課程內容,查閱大量文獻,參加各類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在擁有大數據分析的專業背景下,他很快彌補了機械、電氣、AI等領域的知識短板。
“AI+遠洋漁業”產教融合
做老師的,不僅要“自學習”,還要“再實習”。根據院校安排,梁賀君前往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掛職,這段寶貴的職業經歷成為他轉型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在企業基層的實操實戰,讓他真正接觸到遠洋漁業智能裝備、遠洋漁業數字化、AI大模型等前沿應用。
梁賀君掛職期間主動到舟山、煙臺、深圳等地的遠洋捕撈船、漁獲加工廠等生產一線,與公司的技術骨干、管理人員交流探討,了解遠洋漁業在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方面的需求和痛點,為后續的科研工作找準了方向。
從“遠洋漁場高精自主導航探魚智能艇研發與應用示范”到“超低溫藍鰭金槍魚高品質海產品開發及市場推廣”,梁賀君在中水集團參與的一系列科研項目順利獲批,成為他掛職工作的最佳成績單。其中,“遠洋漁場高精自主導航探魚智能艇研發與應用示范”項目還成為中農發集團的揭榜掛帥項目。
建設“人工智能+”課程體系
從企業返校后,梁賀君投身“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主持3門校級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他嘗試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與機器人工程深度融合,探索更具前瞻性和實用性的教學模式。這個過程中,他的感悟頗深:“所謂轉型不是放棄過去,而是將過往的知識與經驗進行整合、拓展和再創造。”
此外,梁賀君還獲批上海市教委市級項目“基于AI大模型的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助手”,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履約助手和在線學習平臺,幫助企業更好遵守國際漁業法規,降低出海風險,提升合規管理水平。
來源:解放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