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8年,一個45歲的男人閉上了眼睛,他死的時候,整個東方世界都在顫抖。
24年前,沒人把他當回事,秦國?那個被六國當作蠻夷的邊陲小國?
這個男人把弱秦,變成了讓天下諸侯夜不能寢的強秦, 他就是嬴渠梁,史稱秦孝公。
——《壹》——
絕境中的抉擇
公元前384年,一個嬰兒在秦國王宮中啼哭, 沒人知道,這個孩子將來要承受怎樣的國恥家恨,那時的秦國,已經不能再慘了。
河西之地被魏軍占領整整20年。
那里有秦國最肥沃的土地,最富裕的城池,魏國大將吳起在那里筑城設防,把秦軍死死擋在洛水以西,秦國的先祖陵墓,都在敵人的鐵蹄下。
更要命的是東方六國的態度,他們根本不把秦國當人看。
《戰國策》記載:"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翻譯過來就是:秦國偏居西陲,不配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我們把你們當野蠻人。
這是何等的侮辱。
魏惠王在安邑稱王時,派遣使者到各國通告,唯獨沒有通知秦國, 理由很簡單:你不配知,公元前381年,嬴渠梁接過了這個爛攤子。
即位大典上,群臣跪伏,但每個人眼中都寫著同一個字:絕望。
丞相甘龍說:"大王,我們已經敗了60年,或許,認命就是最好的選擇。"嬴渠梁的拳頭攥得發白,他想起父親秦獻公臨終前的話。
"渠梁,河西一日不收復,秦國一日不得安寧,我們是秦人,不是東方人的奴隸。"
但現實比想象更殘酷,秦國軍隊裝備落后,士兵用的還是青銅武器,魏軍已經大規模裝備鐵器, 秦國的戰車技術停留在50年前,魏國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戰法。
最要命的是人心。
連續的失敗讓秦國上下彌漫著失敗主義情緒,貴族們覺得,反正打不過,何必拼命? 老百姓想的是,反正要被人欺負,不如躺平算了。
公元前362年春天,一道詔書從咸陽發出,震動了整個戰國。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甚光美也。"
這是秦孝公親自起草的求賢令,他用祖先的榮光,向天下宣告秦國的雄心。
但真正讓人震驚的是后面的話:"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分土!這兩個字在那個時代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可以建立自己的封地,可以世代享受富貴。
這在等級森嚴的戰國時代,簡直是天方夜譚,甘龍等老臣當場反對:"大王,這是在自毀根基!"嬴渠梁冷冷地看著他們:"根基?我們還有根基嗎?再不變,秦國就要亡國了!"
——《貳》——
天降奇才的相遇
公元前361年,一個30歲的年輕人出現在秦國邊境,他叫公孫鞅,魏國公室之后,在魏國丞相公叔痤門下做事。
公叔痤臨死前曾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輕有才,可以重用,如果不用,就殺了他,不能讓他投靠別國。"魏惠王什么都沒做。
這個決定,后來讓魏國付出了血的代價。
公孫鞅到秦國不是偶然,他研究過秦國的歷史,知道這里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他看出了嬴渠梁身上那種破釜沉舟的決心。
宦官景監把公孫鞅引薦給秦孝公。
第一次見面,公孫鞅談的是帝道,什么是帝道?就是效法黃帝、堯舜,以德化人,建立道德王國,秦孝公聽得直打瞌睡。
第二次見面,公孫鞅改談王道, 效法湯王、武王,以仁義治國,建立禮制王國。
秦孝公還是沒興趣,第三次見面,公孫鞅直接說霸道,"大王,現在不是談仁義道德的時候,現在是弱肉強食的時代,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秦孝公的眼睛亮了,"如何強?"
"法治,嚴刑峻法,獎罰分明,讓每個人都知道,違法必死,立功必賞。"這次談話持續了整整一夜,史書記載:"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但到了談霸道時,"孝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膝蓋都跪到席子前面去了,可見激動到什么程度,但反對的聲音鋪天蓋地,甘龍站出來說:"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意思是:祖宗之法不能變,變法必然天下大亂。
杜摯也說:"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意思是:沒有十倍的好處,就不要變法,古法是好的,變法是邪的。
整個朝堂都在反對,但嬴渠梁的回答只有一句話:"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時代不同了,方法也要不同,方便國家的事,不必拘泥于古法,公元前359年,商鞅變法正式開始。
——《叁》——
立木為信的第一步
變法第一步,立信,商鞅在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宣布: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沒人動,老百姓心想:這肯定是陷阱,哪有這么好的事?
商鞅又宣布:賞五十金。
終于有一個人試了試, 他戰戰兢兢地把木頭搬到北門,商鞅當場給了他五十金,消息傳開,整個咸陽轟動,這個政府說話算數!
接下來是連坐法,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
一家犯法,鄰居連坐,有人告發犯法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發者,與投降敵人同罪,這個法律殘酷到什么程度?
如果你知道鄰居犯法不舉報,你就要被處死。
如果你舉報了鄰居,你可以得到斬殺敵人一樣的獎賞,老百姓開始互相監視,一個叫李四的農民因為偷了鄰居家的一只雞,被五個鄰居集體舉報。
結果不僅李四被處死,連他的家人都被發配邊疆。
人們害怕了,也規矩了,更狠的是軍功爵制,斬敵一首,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庶子一人,什么意思?殺死一個敵人,就升一級爵位,分給你一頃土地,九畝宅地,還給你一個仆人。
世卿世祿制度被徹底打破。
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兄弟,因為犯法被割鼻子, 公孫賈是國君的親戚,因為違法被處死,血緣關系在法律面前一文不值。
一個叫王翦的小兵,在戰場上連殺三個敵人,直接從平民升為大夫。
而一個世代為官的貴族子弟,因為在戰場上臨陣脫逃,被剝奪所有爵位,發配為奴,整個社會秩序被重新洗牌。
公元前350年,商鞅做了一個更大膽的決定:遷都咸陽。
為什么要遷都?因為雍城是老貴族的地盤,那里有太多既得利益者,有太多阻撓變法的力量, 咸陽是新城,沒有歷史包袱,可以完全按照新制度建設。
這一招太狠了,遷都不僅是換個地方辦公。
而是徹底斬斷與舊制度的聯系,在咸陽,商鞅建立了全新的官僚體制,推行了徹底的縣制,31個縣,每個縣都直接對國君負責。
再也沒有諸侯,再也沒有封地,只有官員和縣城。
最觸及靈魂的是土地改革,"廢井田,開阡陌,民得買賣。"這幾個字,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土地制度,原來的井田制下,土地屬于國君,農民只有使用權。
現在土地可以買賣,農民有了真正的土地所有權。
——《肆》——
從弱秦到強秦的蛻變
變法20年后,秦國的變化是顛覆性的,人口從200萬增加到500萬, 為什么增加這么快?不僅是自然增長,更重要的是政策吸引。
"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秦國頒布法令:外國人遷入秦國,立即分給土地, 結果六國的農民紛紛逃到秦國,魏國、韓國的邊境地區幾乎空了。
糧食產量翻了三倍,原來秦國年年鬧饑荒,現在糧倉堆積如山,還能出口糧食。
軍隊戰斗力提升了十倍,原來秦軍見到六國軍隊就逃,現在六國軍隊見到秦軍就怕,公元前341年,是秦國雪恥的一年。
魏軍在馬陵被齊軍全殲,主力損失殆盡。
秦孝公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命令軍隊發動河西收復戰,這一仗打得魏國膽寒,秦軍像狼群一樣撲向河西,他們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復仇。
60年的屈辱,60年的憤怒,全部發泄在這一戰中。
魏軍根本擋不住,秦軍收復了少梁,收復了商縣,收復了所有被占領的土地,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路打到了魏國的心臟地帶。
魏惠王被迫遷都大梁。
那個曾經不把秦國放在眼里的魏惠王,現在要主動派使者到秦國求和,風水輪流轉,最有意思的是各國態度的變化。
原來不讓秦國參加會盟的諸侯們,現在主動邀請秦國參加。
原來把秦國當蠻夷的君主們,現在對秦國畢恭畢敬,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主動到秦國訪問,與秦孝公在杜平相會。
這是秦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東方大國君主主動來訪。
史書記載:"魏君為主,秦君為客。" 但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誰是真正的主人,更戲劇性的是韓國的反應,韓昭侯聽說秦國變法成功后,立即派人到秦國學習。
他對使者說:"你們要仔細觀察秦國的一切,我們也要變法。"
連老對手楚國也坐不住了,楚威王派遣使者到秦國,提出要與秦國結盟, 理由很簡單:與其被秦國打敗,不如跟秦國做朋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他沒有看到秦國統一天下,但他為統一奠定了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