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前不久,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條動態,讓俄烏局勢再添變數——他公開稱若50天內無法達成協議結束沖突,美國將對俄征收“約100%關稅”;幾乎同一時間,俄方官員接連放話:若北約攻擊俄飛地加里寧格勒,俄方將考慮包括核手段在內的反擊。而另一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急著喊話談判,稱“必須盡一切努力實現停火”。
故事要從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說起。7月以來,這位美國總統多次就俄烏沖突表態,核心邏輯很明確:用經濟施壓迫使俄羅斯讓步。他放出風聲,若50天內俄烏達不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商品加征接近“全關稅”的懲罰性稅收。這不是空口白話——特朗普團隊早就在推動對烏軍援升級,據美國阿克西奧斯新聞網站報道,其幕僚正醞釀向烏提供能打擊莫斯科等俄境內目標的遠程導彈,若落實,這將是美國對烏軍援政策的“大轉向”。一邊是經濟封鎖,一邊是軍事加碼,美國的算盤很清楚:用“胡蘿卜加大棒”把俄羅斯逼到談判桌。
特朗普(資料圖)
但俄羅斯的反應比預想中更硬。7月中旬,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斯盧茨基在接受采訪時直接警告:“攻擊加里寧格勒等同于攻擊俄羅斯本土,俄方將啟動包括核學說在內的所有反擊手段。”所謂“核學說”,是俄官方明確的核使用規則,其中包括“國家生存受威脅時可使用核武器”。無獨有偶,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國防和安全委員會委員穆拉托夫同日補充:“加里寧格勒是俄領土,任何攻擊威脅都是宣戰,俄方反擊會比在烏克蘭的行動更猛烈。”
俄方突然“變硬”,和當前局勢密切相關。加里寧格勒雖小,卻是俄嵌入歐洲腹地的“戰略楔子”——它南鄰波蘭、東北接立陶宛、西瀕波羅的海,周邊被北約國家包圍。
再看烏克蘭這邊,澤連斯基的“急”更明顯。他公開表示烏方已通過國安會秘書烏梅羅夫向俄方提議“談判”,還強調“必須加強談判力度,盡一切努力停火”。這和之前烏方的態度形成對比——過去烏方常以“俄方無誠意”為由拖延談判,如今卻主動遞話。背后原因并不復雜:一是烏克蘭剛完成政府改組,新團隊需要時間調整戰略;二是美國施壓。澤連斯基清楚,美國設的“50天期限”就像懸在頭頂的劍,若烏方繼續拒絕談判,美國可能減少對烏支持,到時候面對俄軍壓力會更被動。
特朗普(資料圖)
不過,談判桌上的分歧依然巨大。俄烏之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談過兩輪,雖在人道主義問題上有些進展(比如戰俘交換、陣亡士兵遺體處理),但核心矛盾始終沒解決。俄方堅持“無條件停火”,烏方卻要求“先停火再談其他”;俄方反對烏加入北約,烏方則明確“不會就放棄入約作承諾”。中方專家分析,第三輪談判可能在人道主義議題上再往前推一步,但想簽全面和平協議,難。
沖突也在持續。俄國防部稱“又控制了頓涅茨克一個居民點”;同一天,烏武裝部隊總參謀部報告“前線發生數十次戰斗”。這說明,即便談判重啟,戰場也不會立刻消停——雙方都在用軍事行動為談判爭取籌碼。
現在的問題是,特朗普的“50天期限”會不會真的落地?俄方的“核選項”是虛張聲勢還是動真格?澤連斯基的談判喊話,是真心求和還是緩兵之計?這些問題暫時沒有答案。但能確定的是,俄烏局勢正進入“邊打邊談”的新階段:美國用關稅和軍援兩邊施壓,俄羅斯用強硬姿態守住底線,烏克蘭則在夾縫中找平衡。
特朗普(資料圖)
國際政治的復雜性,在這場博弈里體現得淋漓盡致。對俄羅斯來說,加里寧格勒是“不能丟的棋子”,核反制是“最后的底牌”;對烏克蘭而言,談判是“不得不走的路”,但停火條件一個都不能讓;對美國來說,50天期限是“推動局勢的工具”,但真要俄羅斯妥協,恐怕沒那么容易。
局勢會怎么走?或許要看接下來幾天——俄方會不會明確“核選項”的觸發條件,烏方能不能拿出讓俄方接受的談判方案,美國又會不會真的祭出“100%關稅”。但有一點很清楚:俄烏沖突的走向,從來不是某一方說了算,而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