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政部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上海1538萬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577.6萬人,占比高達37.6%;65歲及以上人口也達到452萬人,占比29.4%。截至2023年底,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為568.05萬人,占比37.4%;北京呢?431.6萬,30.2%;廣州204.77萬,19.4%;深圳更夸張,才48.45萬,占比8%。
越有錢越老齡!這不僅是人類的社會經濟學規律,也是自然的物種抑制性選擇!所以,我經常聽到上海人說上海已經不是過去的上海了,只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其中“老齡化”是重要的原因!
因為,社會平均高收入支撐起了高物價體系,高物價體系又促進了高福利社會的建立,高福利社會延緩了人均壽命,所以就開始出現老齡化!
與此相反,這種三高體系,實際上為年輕進入市場豎起了壁壘,于是年輕人需要打破納什均衡,進行內卷角逐,而大部分人的低成本勞動創造的高附加值,則托起了城市的商業繁榮,少部分的精英則成為繼續維持體系的繼承者,這種處處不斷擴大的剪刀差實際上在后期就持續限制了新的流動性進入,所以老齡化出現了不可逆!
上海、北京尤其如此,考慮到北京的特殊,本文我們主要以上海為例,北京只采用個別數據!
一、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難題
上海戶籍勞動年齡人口(15-59 歲)預計從 2016 年的 842 萬降至 2030 年的 636 萬,北京同期勞動人口減少趨勢同樣顯著,這種收縮直接導致企業用工成本上升(人口陷阱),2024 年上海制造業平均工資同比上漲 8.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年輕人依然持續減少。更嚴峻的是,老年人口健康需求導致醫療護理行業勞動力缺口擴大,上海每千名老年人僅擁有 2.3 名專業護理人員,遠低于國際標準的 5 人,這說明,上海的勞動力市場已經結構性失衡,按歐美經驗,藍領收入將超過白領!
其次,上海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缺口 2024 年達 280 億元,預計 2025 年擴大至 350 億元,養老金替代率已跌破 45% 的警戒線。醫療支出方面,北京 65 歲以上老年人年均醫療費用是青壯年期的 3.2 倍,2023 年全市醫?;鹬С鲋欣淆g化貢獻度達 22.44%。這種類似的雙重壓力,也倒逼上海財政進行支出結構調整,2024 年上海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升至 22.7%,顯著擠壓其他領域投入空間。
當人口在成熟的紡錘形結構時,消費主力就是住房、教育、娛樂!而一旦老齡化開始,則就會轉向醫療保健和養老服務,這個轉型過程里,就會產生大量的財富鏈條斷裂,及就業人群離散。上海老年群體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占消費比重達 2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 9 個百分點,但同期家庭設備、交通通信等消費增速放緩至 3% 以下。這種轉變導致商業地產空置率上升,2024 年上海中心城區商業用房空置率達 15.3%,部分傳統商場加速向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轉型。
而老齡化更重要的是創新驅動動能減弱,上海似乎很難再引領全國了!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影響創新活力,上??萍夹推髽I中 45 歲以上員工占比從 2018 年的 28% 升至 2024 年的 37%,同期專利申請量增速從 12% 降至 5.8%。北京中關村園區調查顯示,60% 的初創企業認為老齡化導致年輕技術人才流入減少,制約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但從實際來看,35歲開始就被認為是老人,社會的就業公平度,確實也應該得到反省!
二、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機遇
說老人,必然說銀發經濟爆發式增長,但我在這里要插一句:銀發經濟越發達,整體經濟越下滑,大家可以驗證!
上海銀發經濟規模預計 2025 年突破萬億,2024 年全國智能健康監測設備銷售額同比增長 180%,其中智能養老設備市場增速達 25%。北京老年旅游市場數據顯示,2025 年春節銀發族郵輪訂單增長 357%,定制化旅居產品預訂量占比超 40%。由于老年人“高退休金+高社保+高自由度”(我國社保實行雙軌制)的特征,很多新商業模式就圍繞著老年人開展,有一些甚至形成了類似“社保”化的模式值得關注!
比如,上海 “時間銀行” 互助養老平臺已吸引 12 萬志愿者,形成可持續的社區服務生態,這種模式我認為是不錯的,但依然是用當下年輕人的供給,解決當下老年人的問題,未來和社保一樣存在不確定性。
其次,老齡化必然推動社會醫療資源整合創新,并進一步下沉,其中的關鍵就是遠程和智慧醫療(雖然這東西本質上和先行的醫院營收和人才培養體系沖突)。2024 年上海健康服務業新增就業崗位 8.7 萬個,占全市新增崗位的 19%,這部分說白了大部分就是給老年人訂制保健品和做智慧終端的!
最后,我要說兩個大招了,具體不多說,大家有興趣看深入的文章:
上海 60-69 歲低齡老人中,43% 具備大專以上學歷,2024 年老年大學報名人數突破 15 萬,催生 “銀發就業” 新形態。北京推出 “銀齡專家” 計劃,組織退休工程師參與城市更新項目,2024 年完成技術咨詢項目 230 個,創造經濟效益超 5 億元。這種人力資源盤活緩解了當下社會勞動力短缺!
上海試點 “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截至 2024 年底累計發放保單 1.2 萬份,釋放養老資金超 50 億元。北京推動個人養老金賬戶與養老社區入住權益掛鉤,2024 年相關產品銷售額達 80 億元,帶動保險資金向養老產業傾斜。湖南更是一步到位,推出“養老貸”!這種金融創新促進資本循環,2024 年上海養老產業吸引社會投資 230 億元,同比增長 35%。
三、如何解決?
首先要進行勞動力市場改革,但不是只管老幼小,讓30-50歲的人有好的待遇,才能托起社會,不然中間折斷的就業體系結構和保障結構,就直接導致上下都不顧,只能把矛盾推向社會!
其次再是養老制度改革,北京、上海完全有財力模仿歐洲實施 “彈性退休制度”,然后再優化社會保障體系,將長期護理保險覆蓋人群從失能老人擴展至 80 歲以上高齡老人,將部分抗衰老藥物納入商業保險報銷范圍,接著再在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率先建立養老服務標準互認機制,完全實現異地養老機構資質互通,
在此基礎上,房地產其實還有出路,就是城市空間適老化改造,新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120 處,改造老舊小區、交通適老化改進等等!
接著,就是好好學習先進的模式!比如借鑒日本 “介護保險制度”,這個上海已經在試點 “時間貨幣” 互助養老,志愿者服務時長可兌換未來養老服務,2024 年累計存儲服務時間超 50 萬小時。
比如,借鑒德國 “代際共居” 理念,北京目前在試點 “老少融合” 社區,將幼兒園與養老院毗鄰建設,2024 年已建成項目達 15 個,但這里面還要解決一個托兒所的問題,不然還是釋放不出生產力!
此外,還能參考新加坡 “樂齡公寓” 模式,建設 “全齡友好社區”,配套老年大學、康復中心等設施,再學習新加坡 “中央公積金” 制度,推動個人養老金賬戶與住房公積金賬戶聯動,別讓房子的錢沉淪下去,要激活出來再消費!
最后,則是優化戶籍制度,對從事養老護理、醫療健康等行業的外來人口放寬落戶限制!建立 “基本養老服務政府定價 + 高端服務市場調節” 的價格體系!制定智能養老設備通用技術標準,保健品指導目錄,金融風險控制監測體系,別讓老年人在晚年再被“收割智商稅”了,尤其是嚴打“龐氏金融養老騙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