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羅巴的海,美利堅的山
都不如祖國的好風光
前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中國人在宣傳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時候,往往喜歡跟歐洲或者美洲的印象符號沾邊“攀親戚”,諸如宣傳自己的家鄉是“中國小巴黎”“東方威尼斯”“東方圣托里尼”等。這本質上是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
不過好在,近年來隨著民族自信的不斷提升,這種“攀洋親戚”現象已是罕見。如今,當介紹自己熟悉的土地時,中國人的口號逐漸變成了“這里是中國”“這里是中國XXX”。例如,我印象很深的是,當提及福建寧德霞浦的時候,當地人告訴我的是:這里是中國霞浦,這里不僅有最美的灘涂和山海奇景,這里還有跟隨神舟九號一同“上天”的傳奇故事。
上圖 簡慶福《霞浦風光》在神舟九號返回艙開艙儀式上的展示
人們自信表達的背后,不僅僅有著宏觀層面綜合國力的整體提升所帶來的底氣,也有切實享受到國家發展紅利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更有著對人與自然交融一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體會,其背后也蘊藏著人們樸實無華愛國愛家情感,以及對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發展道路的認可與贊許。
近日,我有幸和多次前往霞浦探尋中國式山海奇景的林老師一同前去霞浦,看到了當地日新月異的發展畫卷,對此感慨良多——霞浦,一個偏僻閉塞的小漁村,究竟是如何發展到如今的“千鮮之城”、“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中國攝影之鄉”的?這背后,蘊藏著無盡中國式浪漫。
一、鄉村振興,海鮮經濟的“逆襲”
“曾經的霞浦,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沿海小漁村。資源有的是,可惜交通閉塞、信息滯后,灘涂再遼闊,也難變財富。村民靠趕海維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過現在,真的什么都變了。”一下動車,林老師看著車窗外高樓林立的霞浦,不由感慨萬千。作為霞浦的老朋友,林老師的感觸似乎比常人更深刻。
我也深有同感。在正式了解霞浦之前,我腦海中對于霞浦的印象并不“友好”,我以為它不過是個海邊小縣城,逼仄偏遠,無有朝氣。可真到了這里才發現,霞浦的精氣神,遠超預期。
這份變化,歸根結底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成效的體現。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小鄉村都摸索著走出了一條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而霞浦的特色之路,正是它那片古老而豐饒的灘涂。
“走吧,光聽我說不算,你得親眼去看看。”林老師帶著我,踏上此行的第一站——冬瓜山趕海基地。
上圖 前往冬瓜山趕海基地的途中
上圖 前往冬瓜山趕海基地的途中
據說,冬瓜山曾只是一片爛泥灘涂,只是漁人討生計的泥地。在那岸頭,望著灘涂和延綿的海岸山脈,仿佛一眼能看得見“窮”這個字。可如今搖身一變,這里已是以趕海體驗和灘涂攝影為核心的知名景區,許多電視綜藝節目亦在此錄制。昔日的“窮”灘涂,變成了人們向往的人間秘境。
在前往灘涂的途中,載著我們的司機師傅很快就跟我們攀談起來:“你們是來看風景的,我們霞浦人以前趕海,可是為了活命,”他一邊握著方向盤,一邊爽朗地笑著說,“以前家里窮,啥都沒有,天天下海抓點海鮮回來煮。海蠣、泥螺、花蛤……哪是美食?那是飯碗。說白了,不趕就沒得吃。”
“天天吃海鮮,這么說倒是挺奢侈?”我笑著打趣。
“奢侈?”林老師搖搖頭,“光吃海鮮,營養單一、沒油水,撐不飽,也吃不出花樣。當年是沒辦法,才這么吃。霞浦是靠海吃飯,但也是被困在海邊。”
此言不差,灘涂雖廣,但泥濘難行;海鮮雖多,但山海阻隔,運不出去、賣不上價,一切都成了束縛發展的枷鎖。
而如今,一切早已不同。抵達趕海基地時,霞浦的“中國最美灘涂”緩緩展現在眼前。海水與灘涂交織出一幅幅天然油畫。曾經村民用“泥馬”趕海為了生計,如今游客則駕著“泥馬”穿行灘涂,是為了體驗趕海樂趣。
通達的交通,把四海八方的閑得發慌的人,引到了這個曾經窮得發慌的地方,耍著閑得蛋疼的游戲,生著天地間最爽朗的笑聲——這樣閑人畫卷,是大家喜聞樂見的。
上圖 灘涂的交通工具“泥馬”
“灘涂變‘金涂’,這就是轉型。”林老師說道,“原本為了一日三餐而趕海,現在不僅能靠這片灘涂解決食糧問題,還能靠這片灘涂招待游客、傳播文化,賺文化產業的錢。”
這還只是霞浦轉型的縮影。游玩結束后,我們來到霞浦的海鮮市場。剛踏進門,就被琳瑯滿目的海鮮驚得目不暇接。
上圖 霞浦當地的海鮮市場
上圖 霞浦當地的海鮮市場
上圖 霞浦當地的海鮮市場
上圖 霞浦當地的海鮮市場
“我們霞浦又叫‘千鮮之城’,上千種海鮮,一天吃一樣,三年不重樣,”一位攤主這般說,驚得我們接不上話,他驕傲地接過話繼續說,“你看這紫菜,早年都沒人要,現在出口都來不及。還有這海帶,霞浦可是中國海帶之鄉,品種全、產量高。全世界都來我們這進貨。”
“你知道嗎?”林老師接過話頭說,“這些海鮮能‘走出去’,不是光靠產得多,而是靠產業鏈做得全。霞浦這些年,一步步建起冷鏈物流系統、電商銷售網絡、標準化養殖基地……一塊紫菜從水里起,到餐桌上,從前可能要靠運氣,現在只靠系統。”
“政策也幫了大忙。”攤主插話,“以前我們種了海帶賣不出,村干部帶著我們跟企業對接、上電商平臺,還搞直播。今年我兒子一個人,直播賣紫菜,干過了我十年干的量。”
從“吃不完”到“賣得出”,從“靠海吃飯”到“靠海致富”,霞浦的這場逆襲,不僅僅是經濟數字的增長,更是一個“海濱小鄉”對國家戰略落地的深刻回應。
靠海吃飯,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如何吃得好、吃得久、吃得值。而霞浦,顯然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霞浦人用自己的方式,交出了一份中國式鄉村振興的美好答卷。
二、與時俱進,漁排上的社會治理創新
“霞浦的另一重驚喜,藏在海面之上。”離開海鮮市場后,林老師忽然賣起了關子。
“海面?”我一頭霧水。霞浦的海上,除了海風和海鮮,還能有什么大文章?
不久,車輛駛近港口,林老師指著遠處說:“到了,前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的七星漁排。”他語氣里透著一絲得意。
我原以為漁排只是漁民養殖魚蝦的簡陋浮臺,但當我們乘船穿行內海,歷經半小時抵達七星漁排后,眼前的景象讓我徹底傻眼——這不是漂浮的現代化海上村莊嗎?漁排已經這么現代化了嗎?
上圖 臨近七星漁排
上圖 臨近七星漁排
上圖 七星漁排上的生活設施
上圖 七星漁排上的生活設施
上圖 七星漁排上的生活設施
上圖 七星漁排上養殖的魚群
的確,這就是一個漂浮在海上的“村落”。密密麻麻的木棧連接起一個個模塊化平臺,平臺上是整齊劃一的民居、商鋪,甚至還有小型廣場、游樂區。
“歡迎來到海上社區。”林老師笑道,“這不是漁排,是霞浦漂浮的鄉村。”
我們踏上漁排時,腳下穩固得超出預期。和我印象中風吹就晃的小木排完全不同,七星漁排有著明顯的現代文明:水上民宿、超市、文娛點一應俱全,甚至還有海上黨史館和專門的調解場所。
為了了解這背后的故事,我找到當地一位中年漁民請教。他極為熱情地回答道:“你們現在看到的,是新漁排。早些年的時候,漁排就是浮在海上的幾塊木板,破破爛爛,風一吹就晃,根本沒法住人。”
“那怎么變成現在這樣的?”我好奇地問。
“政府動了真格的。”他站起身,指著腳下,“以前我們自己搭,什么便宜用什么。塑料泡沫、舊木板,環保啥的也沒概念。但這些年不一樣了——環保材料統一配送,建設標準全線升級,還劃了片區,有專人管理,亂搭亂建一下子沒了。”
“那你們怎么管這么大一片海上的人啊?”我看著這一眼望不到頭的漁排群落,有些難以想象這背后的治理難度。
“你跟我來。”他笑著不再多說,轉身帶我們走進一棟醒目的小屋。而看到屋內的一切之后,我恍然大悟。“原來是楓橋經驗!”
上圖 漁排上的楓橋經驗宣傳圖
林老師點頭:“對。陸地上‘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在這里就是‘小事不上岸,大事不出海’。調解員、黨員志愿隊、海上綜治崗,全部就地設立。群眾糾紛、養殖糾紛,一般當場就能解決。”
漁民補充道:“現在吵架的都少了。之前海上偶爾搶地盤、爭水道、甚至打架,派出所要坐船才能來,晚了就不好辦。現在,村干部就在這,坐下來一杯茶的功夫,事就聊好了。”
聽完漁民的回答,我感慨萬分,誰能想到,這片曾經被視為邊緣地帶、臟亂差的海上漁排,如今竟成了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樣板?
霞浦沒有照搬照抄搞“形式主義”,而是把楓橋經驗漂上了海,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了一份海上共治的現代答卷。這不僅僅是硬件建設的勝利,更是中國式基層治理智慧的延伸。
霞浦的灘涂令人驚艷,而這片海上“漂浮村莊”的秩序與溫情,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正是這種柔性治理,讓傳統漁民感受到了社會溫度,也讓海上生活真正走向現代化。
三、民宿經濟,東壁村的文化逆襲
離開七星漁排之后,我們來到了霞浦東壁村。這也是我此行最期待的一站。
這個依山面海的小漁村,如今被稱作“中國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更是霞浦“民宿+攝影+文旅”模式的代表,吸引無數游客前來。
但其實,誰又能想到,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人口外流、資源閑置的小漁村。年輕人紛紛離開,老人孤守家園,生活寂寥凋敝。那時候的東壁,落日再美,也無人欣賞。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它如許多鄉村一樣,走到了人才枯竭的窘境。
這幾年,當地政府因勢利導,推動“旅游+攝影+民宿”融合發展,改變了這一局面——東壁村煥發出新的生機。村里修路、整治環境、設立攝影觀景臺、吸引投資、鼓勵村民開辦民宿,一套“大膽開辟”的組合拳下來,在短短幾年間,這里就聚集了上百家精品民宿,成為無數攝影師心中的“霞浦落日圣地”。
雖然我此次沒能等到落日,但站在東壁的海岸線上,望著山海交融、民居錯落、漁帆點點,我仍感受到一股直擊心底的靜謐與恢弘。這種美,不只是鏡頭捕捉到的浪漫,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塑。
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懂,這種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突破前行的時光韻味——厚積薄發,勇往直前;絕處逢生,海闊天空。
上圖 東壁村
上圖 東壁村
上圖 東壁村
上圖 東壁村
“啥東方威尼斯,啥東方圣托里尼啊,我一看那些沒文化的網紅亂喊,就覺得好笑,我們霞浦就是霞浦,中國霞浦,不要亂叫好不好,真是好笑的嘞。”我依舊記得岸頭上,一個滿嘴地瓜腔的大姐與我們說的這些話,很叫人神清氣爽。
曾經,霞浦或許只是中國版圖上一座不起眼的小漁村,但今天,它卻用一片灘涂、一張照片、一頓海鮮、一處漁排、一座村落,講述著中國鄉村振興的真實故事,描繪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也實踐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浪漫之路。
它沒有模仿西方的虛偽敘事,也沒有走大拆大建的老路,而是從根深處發力:把自然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把傳統漁業轉化為現代多產業共榮的新興經濟,把治理難題轉化為治理樣板——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具象表現,也是人民群眾越發自信的底氣所在。
霞浦人從“靠海討生活”到“靠海建家園”,從“落后漁村”到“攝影名片”,它不再需要靠“像誰”來證明自己,因為它已經足夠精彩。
這就是中國霞浦,中國福建寧德霞浦,她是世界唯一的霞浦。
作者:江小郎
編審:劉斯郎 林小郎
內容來源:郎言志 liusilang5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