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19:30,2025中國合唱大會【國風·新韻】新作品專場音樂會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金帆音樂廳奏響經典與創新交織的樂章。這場由藝術總監吳靈芬領銜,潘行紫旻、吳明昊等特邀嘉賓助力,四大頂尖合唱團聯袂呈現的演出,以“新韻”與“國風”為雙翼,在傳承中華文脈的同時,為合唱藝術注入當代活力。
藝術陣容:頂尖團隊共筑音樂盛宴
作為本屆合唱大會標志性活動,本場音樂會集結了國內合唱領域的中堅力量。藝術總監吳靈芬教授深耕指揮領域數十年,身為中國音樂學院指揮系創系主任、世界音樂與藝術教育協會副主席,其專業造詣為演出品質保駕護航。潘行紫旻、吳明昊等特邀嘉賓均為當代活躍的作曲家與詞作家,他們的作品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關鍵紐帶。
參演團隊涵蓋不同年齡層與風格領域:既有深耕童聲合唱、屢獲全國金獎的懷柔區少年合唱團、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金帆合唱團;也有兼具專業性與創新性的北京市中關村中學合唱團;更有與國際頂尖音樂家頻繁合作、獲中國合唱協會“特殊貢獻獎”的Harmonia和諧之聲合唱團。多元團隊的碰撞,為觀眾呈現出合唱藝術的豐富維度。
曲目亮點:上下半場各有側重,古今對話相映成趣
音樂會以“新韻”“國風”為兩大主題,構建起傳統與現代的音樂對話。
上半場“新韻”聚焦創新表達,將古典文本賦予當代旋律。鐘樺作曲的《蝶》以李商隱詩句為詞,用靈動音符勾勒蝴蝶意象;“新學堂樂歌系列”中,吳明昊改編的《江南》《憫農》與劉彥廷創作的《小兒垂釣》,讓漢樂府與唐詩在童聲中煥發新生。此外,張士超的套曲《自然組歌》以“山海間的日夜”“蝶翼星空”等篇章,用合唱描繪自然之美;潘行紫旻《七月的天氣變幻莫測》、黃碩《她說》等作品,則以現代筆觸探索情感與哲思,展現新作品的多元表達。
下半場“國風”則深耕傳統文脈,以混聲合唱演繹古典意境。潘行紫旻譜曲的《送虛上人游天臺》再現唐詩的禪意悠遠;吳明昊《錢塘夢華》以馬玉潔詞作勾勒江南盛景;周陽創作的《蘇仙·四時》更是將蘇軾四首經典詞作串聯,從“洞仙歌”到“定風波”,在旋律中鋪展宋代文人的生命畫卷。值得關注的是,蘇日嘎啦圖的《北疆之光》套曲,以“大漠”“牧舞”等篇章展現北疆風情,為“國風”注入地域多樣性。
團隊風采:以合唱為媒,展各領域實力
參演的四大合唱團各具特色,共同詮釋“國風·新韻”的深層內涵。
上半場開場由懷柔區少年合唱團帶來“新韻”。作為一支合唱勁旅,該團曾連續斬獲北京市陽光少年藝術節金獎,在今晚的開場表演中,其演繹的《蝶》《新學堂樂歌系列》《四季》,以靈動童聲詮釋出“新韻”的清新。
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金帆合唱團作為“金帆”品牌的代表,曾亮相北京奧運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重大場合,此次專場音樂會,他們帶來《自然組歌》套曲、《成長》等作品,在現場用純凈童聲傳遞出成長的力量。
北京市中關村中學合唱團則以創新見長,他們帶來的《七月的天氣變幻莫測》《她說》《燃燒》等作品展出現青年合唱的活力與張力。
下半場展演的“國風”作品更是精彩紛呈。Harmonia和諧之聲合唱團作為國內合唱界的標桿團隊,曾與十余位國際頂尖指揮家合作,獲中國合唱協會“特殊貢獻獎”。下半場在吳靈芬教授指揮下演繹《送虛上人游天臺》《錢塘夢華》《虞美人》《蘇仙·四時》《北疆之光》等“國風”曲目,以成熟混聲展現出古典作品的厚重感與優美感。
音樂會接近尾聲時,吳靈芬教授再次走上臺前,帶領全體合唱團成員與現場聽眾共同唱響《青春紀念冊》。熟悉的旋律中,臺上臺下交融成一片溫暖的聲浪,將整場音樂會的氛圍推向高潮。曲終之際,歡呼聲和掌聲經久不息,既是對吳靈芬教授精湛指揮的由衷贊嘆,也是對全體演職人員精彩呈現的深深敬意。
這場音樂會不僅是新作品的集中亮相,更是一次對“國風”當代表達的深度探索。當唐詩宋詞遇上現代旋律,當童聲混聲交織成歌,7月16日的舞臺,將成為傳統與創新共舞的音樂殿堂,為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