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羅斯功勛藝術家尤里·希什金的指尖落在巴揚手風琴的琴鍵上,流淌出的不僅是音符,更是跨越國界的音樂對話。作為當今巴揚領域的杰出代表,他以精湛的技巧與熾熱的情感,讓這一樂器的獨特魅力響徹世界舞臺。而連續七屆亮相哈爾濱國際手風琴藝術周的他,早已將這座城市視作音樂的“第二故鄉”。
“哈爾濱像家一樣,小樂器里藏著大共鳴”
“我這次來感覺像回家一樣。”尤里·希什金談及哈爾濱時,眼中滿是真摯的暖意。在他看來,哈爾濱大劇院的舞臺雖大,卻能讓巴揚這一“小巧”的樂器迸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非常小的手風琴,在這里會產生很大的共鳴”。這份共鳴,既源于舞臺的聲學魅力,更來自于哈爾濱對音樂的包容與熱愛。
在第七屆哈爾濱國際手風琴藝術周開幕式上,尤里·希什金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中國作曲家張帥的《前奏曲第3號》。這首原為鋼琴創作的作品,經他改編為巴揚版后,在哈爾濱完成了全球首演。“我相信這首作品一定會在中國產生很大的共鳴,年輕人一定會非常喜歡。”他語氣篤定,仿佛早已預見作品的受歡迎程度,“這個曲子已經很流行了,在很多比賽中都被演奏。我相信在我演繹之后,手風琴界的很多年輕人會去模仿。”這份對中國作品的青睞,恰是尤里·希什金與中國音樂界深度交融的縮影。
“以交流凝聚力量,哈爾濱搭建了‘偉大的平臺’”
在尤里·希什金的音樂理念中,“聚集”與“交流”是藝術進步的核心。“最好的方式就是我們聚集在一起,多交流、多演奏,凝聚成一股力量。”他強調,當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音樂碰撞融合,藝術的生命力便會愈發旺盛,“每個國家的風格聚集在一起,我們的進步會更大。”
而哈爾濱國際手風琴藝術周,正是尤里·希什金心中“偉大的事情”。“這個平臺非常好,我非常喜歡,也非常感謝這次活動。”在這里,尤里·希什金不僅是表演者,更是傳播者——除了專場音樂會,他還開設大師班,將自己的經驗與技巧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年輕音樂人。每年舉辦超過100場音樂會、在世界名校擔任客座教授的他,始終將“傳承”視作藝術家的責任。
“面對電子音樂沖擊,傳統樂器需在多元中尋突破”
當電子音樂的浪潮席卷而來,傳統樂器的教育與普及面臨挑戰,手風琴也不例外。但尤里·希什金對此持樂觀態度:“鋼琴、吉他、小提琴這些傳統樂器都面臨同樣的問題,這是發展中的常態。”
在尤里·希什金看來,樂器的發展本就該“多條路線并行”。“多元素的環境會形成更好、更有趣的狀態。”他以吉他為例,“有傳統吉他,也有電吉他,兩種演奏方式并存,反而讓樂器更有活力。”手風琴與巴揚亦是如此,“傳統與電子的合作,對樂器的發展非常好。”這種開放的視野,讓他既堅守傳統的根基,又不排斥創新的可能,為巴揚的未來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哈爾濱這座充滿音樂氣息的城市里,尤里·希什金不僅找到了“回家”的歸屬感,更讓巴揚的旋律與中國的心跳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正如尤里·希什金所言,音樂的力量從不因樂器大小而受限,只要有熱愛與交流,便能源源不斷地綻放光芒。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實習生 趙瑞瑄
記者:于秋瑩 封嬌 文/視頻 韓偉/攝
編輯:馬云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