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13歲的甜馨在社交平臺曬出童年與母親李小璐的親密合照,配文“比流言碎語先來的是媽媽的愛”,并在評論區硬剛惡意網友:“我還不知道我媽媽是什么樣的人嗎?輪不到你們評價!”
甜馨的硬剛,再次將李小璐推上輿論風口。
從“做頭發”事件到如今的網絡暴力,這位曾經的金馬影后為何始終難以擺脫爭議?而甜馨的強勢回應,又折射出星二代在輿論場中的何種困境?
1
時間倒回2010年,賈乃亮在某頒獎典禮上突然單膝跪地,舉著鉆戒對李小璐說:“遇見你,是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事。”
臺下明星起哄,鏡頭前的李小璐捂著嘴掉眼淚。
那時的他們,是娛樂圈公認的“金童玉女”:賈乃亮是追了李小璐一年的“癡情男”,李小璐是17歲拿金馬獎的“天才少女”。
婚后,兩人帶著女兒甜馨上綜藝《爸爸回來了》。
節目里,賈乃亮手忙腳亂給女兒換尿布,把奶粉沖成“米糊湯”;李小璐則淡定地抱著哭鬧的甜馨哼歌,還能抽空給老公遞毛巾。
這種“笨拙爸爸+超人媽媽”的反差萌,讓“好媽媽”人設成了李小璐最亮的標簽。
轉折發生在2017年冬天。狗仔拍到李小璐深夜進入說唱歌手PG One家中,而賈乃亮當時正在直播,信誓旦旦說“老婆去做頭發了”。
視頻曝光后,三人先后發聲明否認,但網友扒出更多細節:同款衣服、游戲賬號、社交平臺互動……
2019年,賈乃亮工作室發布離婚聲明,一句“我對不起璐璐”讓輿論徹底倒向“李小璐出軌”的結論。
2
李小璐的爭議,本質是公眾對女性藝人道德瑕疵的“終身懲戒”模式。
對比同類事件:陳赫在離婚后上《奔跑吧兄弟》照樣圈粉,薛之謙被曝出軌后還能在演唱會哭訴“復合”,而李小璐的短視頻賬號被永久封禁,直播帶貨被罵到下播,連教女兒跳舞的視頻底下都有人刷“教壞小孩”。
這種差異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
社會對男性出軌的容忍度,遠高于女性。就像網友說的:“男人犯錯叫‘犯了所有男人都會犯的錯’,女人犯錯就是‘道德敗壞’。”
更諷刺的是,李小璐的“母職”表現始終被選擇性忽略。
她曾在采訪中說:“甜馨從小到大,我沒請過月嫂,所有疫苗本、體檢表都記在腦子里。”
離婚后,她被拍到獨自接送女兒上下學,陪甜馨練鋼琴到晚上十點,甚至在甜馨被網暴時發長文維護:“我的女兒比你們想象中堅強,但她的善良不該被消費?!?/p>
但公眾更愿意相信“問題母親”的刻板印象。
就像這次甜馨曬合照,有人立刻跳出來說“孩子被洗腦了”,卻沒人問:一個13歲的女孩,難道沒有判斷母親好壞的能力?
3
甜馨的成長史,幾乎是一部“被圍觀者消費”的悲劇。
2歲因綜藝走紅,被做成表情包;
10歲在校園被同學孤立,回家哭著問“媽媽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12歲因為cos初音未來被罵“不倫不類”;如今又因維護母親被攻擊“沒教養”。
她的每一次發聲,都像在提醒我們:星二代不是櫥窗里的展品,他們首先是需要被保護的孩子。
這種困境并非個例。王詩齡因穿名牌被嘲“炫富”,黃多多因染發被批“早熟”,費曼因體重被網暴“胖成球”……
當公眾將未成年人卷入成人世界的輿論戰,本質是對隱私權的侵犯。
就像某心理學家說的:“孩子的大腦還沒發育完全,長期暴露在惡意評論中,會導致自我認同混亂,甚至抑郁。”
更荒誕的是,部分網友在攻擊李小璐時,竟以“為甜馨好”為借口。
他們說“我們是在幫你教育媽媽”,卻忘了:孩子對母親的愛,不需要外人指手畫腳。
甜馨的合照事件,像一面鏡子:照見了輿論場的雙標與偏見,也照見了星二代在聚光燈下的脆弱。
當明星選擇將生活暴露在公眾面前時,是否意味著他們的家人也失去了隱私權?當網友以“正義”之名攻擊他人時,是否考慮過言論的邊界?
李小璐的過往或許難被原諒,但甜馨的回應提醒我們:孩子對母親的愛,不該成為輿論的談資。
就像有網友說的:“我小時候也覺得媽媽是超人,后來才發現她也會犯錯。但那又怎樣?她依然是我最愛的媽媽?!?/p>
下次想評論他人時,不妨先問自己:我的言論,是在傳遞善意,還是在制造傷害?
畢竟,少管別人的閑事,才是成年人最基本的修養。畢竟,我們誰都不是完美的,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輕易評判他人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