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周末,記者在市郊乘車發現,一輛公交車上常常只有一兩位乘客,被同行人戲稱為“打了個百萬豪車的專車”。并不忙碌的公交車,與其空轉,是否可以接點別的“活計”?
近日,鄭州公交集團與河南省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公交+物流+生態”跨界融合新模式。對鄭州公交而言,將300輛閑置夜班車轉化為物流運力,降低虧損壓力;對于順豐來說,不僅緩解了當前部門城市市內運力不足的狀況,還能夠有效降低同城配送成本。
數據顯示,全國公交客運量從2019年691億人次,斷崖式跌至2024年的386億次。城市公交行業的寒冬早已不是秘密,在私家車、地鐵、網約車等多種出行方式的擠壓下,城市公交車運營企業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另一方面,物流企業同樣面臨城市配送效率提升的壓力。大中城市同城急件長期依賴貨車,但擁堵、油耗、人力成本使其末端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這也推動部分快遞企業尋求降本增效的新路徑。
以順豐為例,除了與鄭州公交的合作,還在西安、武漢、蘭州、成都等地落地“快遞+公交”的合作模式。今年5月,南京公交與順豐速運推出公交503路“同城快遞線”模式,通過設置“小藍鯨順豐半日達貨倉”,以“公交+快遞”的模式連接城鄉,讓六合農特產品在2-2.5小時內送達主城區,可實現“凌晨采摘、上午寄送、中午上桌”。
客貨聯運,立竿見影。在青島,海鮮專線攜咸腥穿梭街巷,單線月增收5萬元;在成都,公交與京東合作后,車輛利用率提升40%;在鄭州,閑置率超80%的公交運力與常年缺口30%的同城貨運需求精準契合……
當然,爭議與突破始終同行。客貨混裝是否合規?司機連續作業會否影響安全?法律層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禁止運營時段載貨,但非運營時段的貨運屬政策鼓勵的創新方向。更深層的質疑在于,公共服務商業化是否侵蝕普惠性?
也許,公交業自救之路遠不止于開源增收,更在于重構城市服務節點的角色。南京推出全國首列咖啡主題現代有軌電車,將車廂資源轉化為特色消費場景;成都的夜游錦江觀光巴士2.0版讓車身化作流動藝術館,車內飛花令挑戰、水陸聯票設計,使公交晉升為文旅IP;天貓養車與全國多地公交集團的合作,探索“公交場站+汽車服務”的服務新模式……
早在2019年就開始破局的廣州公交集團,如今非票收入占比已超越傳統客運,其中,能源與貨運業務同比激增49.72%和65.8%。放眼當下,城市公交車“服務生態化”正在全國多地釋放出新的魅力。鄭州與順豐構建的“七橫四縱”合作體系,更將觸角延伸至低空經濟、研學文旅等11個領域。
公交從政府財政供養的“公益載體”變身“城市綜合服務運營商”,重新激活城市的毛細血管,受益的不僅是巴士集團本身。
原標題:《微言| 公交兼職快遞,妥否?》
欄目主編:范兵、張裕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文匯報 付鑫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