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系統與快遞企業的一種“雙向奔赴”,形成了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局面
“白天拉客、晚上拉貨”,一場新的城市公交“自救行動”正在多地上演。據南方周末報道,近來南京通過“公交+快遞”的創新模式,原本要第二天才能送達的快件,如今兩個半小時內就可以送達主城區,并在當日送到消費者手中。
該嘗試并非孤例,自2024年9月以來,西安、武漢、蘭州、成都、鄭州等地相繼展開類似合作。
↑圖據第一財經
受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多地公交公司面臨生存困境,一些地方甚至出現公交車停運的現象。但與此同時,公交系統的調度能力、運力儲備、線路覆蓋等,其實是快遞物流可以復用的資源,與公交合作也能使快遞企業的成本下降,并提高配送效率。
在這種現實背景下,一些公交企業探索出“白天拉客、晚上拉貨”的自救之路,也算是公交系統與快遞企業的一種“雙向奔赴”,形成了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局面。
眼下來看,這種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公交公司解困,又具有多大的推廣價值,仍有待觀察。要知道,部分公交公司的歷史包袱較重,僅靠某一種“副業”可能難以從根本上擺脫困境。而目前試點“公交運貨”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些快遞業務量較大的地區,未必每個城市都有這樣的合作空間。
同時,這類合作也離不開配套支持,并解決一些邊界問題。如有公交企業坦言,公交體系與物流體系存在差異,駕駛模式、管理運營等都需要公交集團調整適應,合作前期需要雙方大量溝通與協調,并需要相關配套支持體系。
還要注意的是,公交企業作為公共服務提供者,其資產和運營大多都有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那么,公交公司與市場化企業合作,若以補貼后的“低成本”作為定價基礎,則可能偏離市場邏輯。此外,若發生涉及貨物的事故或糾紛,責任主體如何認定,也有必要提前界定好各方的法律關系。
但總體而言,這種跨界自救、尋求多元經營的積極姿態值得肯定。它顛覆了人們對公交車的想象,更是探索自我造血能力的嘗試,為公交解困打開了新思路。事實上,類似的探索目前已有不少,且不乏成功案例,這些行動代表著越來越多的公交企業正在走出“舒適區”,探索新的生存空間。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社會應該樂見這種新氣象的出現。甚至,鼓勵它們各顯神通,在“搞活”之路上邁出更大步子、闖出更大空間。
從長遠看,公交企業的自救和轉型,勢在必行。這個過程中,有三個主要原則應該堅守。一是,具體自救路徑應因地制宜,畢竟每個地方的公交體系不一樣,遭遇的壓力、對應的市場空間也有差別,若完全照搬其他模式,可能出現水土不服;二是,對長期依賴補貼運行的公交企業而言,要打開自救空間,還應主動探索更適應對外合作、業務創新的市場化機制;三是,公交自救也好,開辟更多“副業”也罷,落腳點依然是要保障好公交為民“主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滿足社會需求,而非犧牲“主業”來配合“副業”。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朱昌俊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