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強則縣域強,推動縣市新城高質量發展,產業必須打頭陣。總體而言,當前成都8個縣市新城產業發展呈現“農業大縣、工業小縣”的特征,2024年,8縣(市)三次產業結構為8.9∶38.4∶52.7,一產占全市比重為66.8%,工業占比為29.7%。縣域經濟“千縣千面”“千縣千產”,產業突圍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發展產業不必“大而全”,而要“優而特”,最重要的是打好產業“特色牌”,提升區域品牌“辨識度”,走特色化、品牌化的發展之路。
堅持“一縣一特”,因地制宜壯大優勢主導產業。成都縣市新城資源富集,且各有特色,8縣(市)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環境條件、產業基礎等,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努力挖掘特色、創造特色、做強特色,著力打造1-3個特色鮮明、集中度高、關聯性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主導產業。一方面,要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老樹發新枝”,改造提升縣城化工、建材、食品、家居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新一輪大規模設備的更新,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使縣域傳統制造業向好、向綠、向新轉變,提升產業含“新”量、含金量;另一方面,要前瞻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積極承接中心城區創新溢出,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賽道上精準發力,讓更多“細分賽道”跑出“單項冠軍”。比如,發展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蒲江、金堂等地以綠道、林盤、川西民居為載體,推出“騎行+采摘”“民宿+非遺體驗”等組合產品,打造“全域慢游網絡”,積極發展體驗經濟、銀發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
堅持“一縣一品”,著力塑造有區域影響力的特色品牌。成都雖然有部分縣(市)已經形成特色產業,但多數規模不大、品牌影響力不強。如都江堰獼猴桃、蒲江柑橘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雖已形成一定規模,但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不高,缺乏名優特新精品。事實上,許多百強縣、千億縣都是依托提升品牌“辨識度”獲得快速發展的,通過引入先進技術、科學管理制度等,培育了一批叫得響的區域品牌。因此,成都8縣(市)要著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品牌,圍繞品牌定位、品牌推廣、品牌認證等環節,支持縣域及其企業申請專利、商標、地理標志、5A級景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逐步將質量優勢、品牌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形成具有全國全球影響力的特色產業品牌,比如推動邛崍聯動大邑、蒲江、崇州按照“產區-產業-產品”的培育邏輯,壯大邛酒品牌。
邛崍酒業園區
成都8縣(市)整體屬于“大城市周邊縣城”,具備融入超大城市、聯動周邊區域的先天優勢。近年來,8縣(市)站位成都、面向區域謀發展的意識持續增強,如崇州與青羊推動航空裝備產業協同,金堂與武侯圍繞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展開合作,蒲江與成華共同推動智能制造協同,縣市新城與中心城區、城市新區的經濟及產業聯系不斷強化。
對標全國百強縣、千億縣,成都8縣(市)的“縣域”發展小格局還需要進一步突破,要立足縣市新城內聯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和城市新區、外接周邊市州的區位優勢,在現有區(市)縣結對聯動基礎上,進一步健全機制,對內推動縣市新城與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建立基于市場化的產業分工協作關系,借勢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對外因地制宜深化跨區域合作,拓展產業發展腹地空間。
一是深化市域結對聯動,推動區縣共謀縣市新城產業發展。借鑒浙江嘉善縣“飛地抱團”發展模式,深化縣市新城與中心城區、城市新區結對共建,采取“合作共建”“飛地園區”“托管建設”等差異化模式,構建“真結對、真投入、真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以省級園區或市級特色園區為依托高標準打造結對合作區,加快建設青(羊)-崇(州)航空科技產業園、成都高新西嶺科技園等結對合作園區,完善項目遷移、數據分享等實施辦法,協同招引落地一批產業化項目。
青崇航空科技產業園
二是強化都市圈毗鄰區域協同發展,拓展縣市新城產業腹地空間。參考江蘇昆山市等地積極融入中心城市促進產業錯位協同發展經驗,推動縣市新城與德陽眉山資陽交界地帶互補互促組團式融合發展,以川芎、柑橘等縣市新城特色產業為抓手,加快建設彭(州)什(邡)川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蒲(江)丹(棱)都市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等項目,“一項目一策”賦能交界地帶融合發展,爭取將成都都市圈產業協作配套項目整體納入省級重點項目清單。同時,借鑒江蘇太倉市等地融入和服務超大城市發展、承接產業和功能外溢方面的經驗,暢通縣市新城與成都都市圈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交融,前瞻規劃布局跨市域專業市場、物流配送中心,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提升縣市新城吸引力和集聚力。
彭什川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一是突出便捷暢達,推動交通網絡內聯外暢。便捷暢達的內外交通是百強縣、千億縣發展的“標配”。針對成都縣市新城與中心城區路網聯通水平不高,存在“通而不便”和跨市交通“蛙跳”等問題,要持續優化縣市新城“向心”交通便捷度,綜合考慮產業布局、人口承載、地產開發和線網效益等多方面因素,以軌道交通和高快速路為重點,構建與中心城區快聯快通的通勤圈。針對縣市新城對外通達性不強、經濟活動半徑受限的問題,要注重提升與周邊市州、毗鄰縣市間的交通通達水平,強化縣市新城至重大對外交通樞紐的高效直聯,疏通縣市新城至毗鄰地區城際“斷頭路”腸梗阻,探索共建跨市州快速路,全面提升縣市新城對德陽、資陽、雅安、阿壩等毗鄰市州的交通輻射能力,推動縣市新城由“過境節點”向“聚勢引流樞紐”轉變,變過境“流量”為經濟“留量”。
二是堅持提標擴面,推動優質公服資源擴容下沉。優質的公共服務供給是引人聚產、提升縣域經濟活躍度的基礎條件。近年來,成都縣市新城已初步形成公共服務設施網絡,但由于常住人口增長緩慢,優質教育、優質醫療等資源實質性“下沉”緩慢。下一步,要著力推動縣市新城公共服務由“基本滿足”向“優質均衡”供給提升,持續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推動文化、體育等公共資源在縣域合理配置,采用對口聯建、區域聯盟、委托管理等多種方式,促進中心城區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向縣市新城優化配置、擴容下沉,進一步縮小縣市新城與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上的落差,不斷增強縣市新城引人留人能力。
三是聚焦企業訴求,以優質服務厚植營商沃土。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哪里的營商環境更好,企業和項目往往就會去哪里。成都縣市新城要強化“用戶思維、問題導向”,聚焦政策兌現、融資便利、市場拓展、要素保障等企業所急所盼,推動服務理念、模式、效能迭代升級,以親商安商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一方面,要瞄準政策保障,推動政策保障“無落差”,優化“普適性+專項性”政策體系,推動惠企政策直達縣市新城園區和企業;另一方面,要瞄準問題解決,推動問題解決“零延遲”,持續迭代升級園區“一站式”企業服務中心,通過資源下沉、服務前移、專員駐點、隨叫隨到等方式為園區企業提供“一站式”“零距離”服務,推動企業服務從“普惠服務”轉向“精準滴灌”。
? 來源 | 成經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