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由成都市政府僑辦主辦,郫都區、崇州市、蒲江縣僑臺辦聯合承辦的“尋根天府 僑聚錦城”第一期Panda成都·華教研學營結營儀式在成都舉行。來自西班牙、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的華裔青少年與領隊老師齊聚一堂,通過回顧研學點滴、分享成長感悟、共敘文化深情,為期7天的文化尋根之旅畫上圓滿句號。
光影流轉憶時光
結營儀式以回顧視頻拉開帷幕。鏡頭濃縮了營員們與成都的文化相遇,從成都博物館前的驚嘆,到武侯祠紅墻竹影下的沉思;從大熊貓基地的萌趣互動,到杜甫草堂的詩意誦讀;從川菜博覽館的煙火香氣,到竹藝村非遺竹編的經緯交織……七天里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歡笑、每一份感動,通過鏡頭定格了那些文化交融的高光時刻。 西班牙營員用弗拉門戈節奏演繹川劇唱腔,馬來西亞華裔少年揮毫書寫“海內存知己”,巴基斯坦同學在都江堰前驚嘆古人智慧的神情。這些畫面不僅是旅程的剪影,更是中華文化感召力與生命力的生動見證。
營員們看著視頻中自己的身影,或相視一笑,或輕聲交流,眼中滿是對這段旅程的眷戀。
心聲共鳴話成長
“海外華裔始終心牽故土,這份對根的眷戀從未褪色。”中巴教育文化中心華文書院韓英主任作為領隊代表講話,“七天里,我看到孩子們從對三國故事的懵懂好奇,到能流暢講述‘攻心為上’的智慧;從對川菜的簡單喜愛,到理解‘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飲食文化精髓。這場研學,是文化基因的喚醒,更是文化自信的扎根。”她表示,“這不只是一段旅程,而是一場心靈的回歸,是一次跨越國界、超越語言的文化認同之旅。真的很感動,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成都的溫度和魅力!”
來自馬來西亞的黃安雅同學眼眶微紅:“我的祖輩曾提及成都的煙火氣,如今我不僅親身感受,更在金沙遺址讀懂了古蜀人的浪漫,在都江堰驚嘆于先人的智慧。回去后,我要把‘太陽神鳥’的故事、‘水利無壩’的奇跡講給同學們聽,讓更多人知道,中華文化有多迷人。”并以積極奮進的青少年視角表達了美好憧憬:“讓我們繼續一起努力,一起成長,為全世界的孩子建設一個更安全、更快樂、更友善的未來!”
共勉互鑒展芳華
成都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戴浚在致辭中,以三句寄語為營員們指引方向:
要當好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深入理解“仁義禮智信”的價值內核與“和而不同”的哲學智慧,既守護傳統文化的根與魂,更做好創新表達的橋與舟。
要爭當中外友好的促進者,善用跨文化優勢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梁,讓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的理念開花結果。
要勇當創新發展的開拓者,把握成都建設國際大都市的機遇,未來常來走走看看,甚至安居創業。
他特別提到,成都市僑辦永遠是海外華裔的“娘家”,將全力為大家施展才華保駕護航。
儀式上,海外華校代表贈送的“溯源蓉城研學路,共系華夏僑子情”錦旗,恰是這場活動凝聚僑心、共促文化傳承的生動注腳。
來自西班牙、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的華裔青少年從三國文化思辨到川菜技藝實踐,從非遺竹編專注到古蜀文明探尋,在天府成都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與中華文化交織的足跡。營員們接過結營證書時,手中緊握的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文化傳承的接力棒。
僑聚星火永相傳
本次研學營的青少年們參訪過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歷史地標,深入了郫都、崇州、蒲江等特色參訪點,從非遺技藝到現代發展,全方位領略了天府文化的多元魅力。相信這群青少年,會帶著在成都的所見所聞,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把中國故事、天府韻味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而這場研學營播下的種子,終將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土壤中,生長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繁茂森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