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召開,“人民”二字,在新時代城市發展藍圖中越發清晰。
從十年前的“人民城市為人民”,到如今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大維度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人民”成為一切工作的中軸、指引、目的,這場高規格會議已不只是例行回眸,而是帶著時代之重,重新校準中國城市文明躍升的坐標。
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剛突破55%,十年后的今日,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已達9.4億,鎮化率突破67%。數字背后,是新市民的融入期盼、是老市民的品質期待、是對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渴求、是對人居環境安全的關切、是對城市文化認同的追尋、是對高效便捷治理的呼喚……
在人民城市的探索上,需要各地方城市懷有敬畏與智慧,深刻讀懂這份歷史性的時代問卷,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在中國城市的發展歷程上刻下新時代的為民擔當。
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的發展軌跡是這一宏大敘事的生動縮影。彼時,成都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全市常住人口1465.8萬人,城市發展處于快速擴張期,到2025年,成都全市常住人口已達2147.4萬人,城鎮化率約80.8%。
十年時間,成都既經歷了超大城市普遍面臨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壓力,也探索出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凈優亮美”專項行動等創新實踐,逐漸形成了城市精細化治理的系統方法論,為中國特色城市治理提供了寶貴的地方經驗。
人民滿意的笑容,是最好的“施工圖”與“驗收單”,宏偉藍圖的真正價值,恰體現在“小切口”中對個體訴求的細心響應,將這些細碎但至關重要的訴求串聯起來,把“小切口”的精致關懷匯聚成系統性的治理提升,正是“凈優亮美”專項行動的核心追求與生動注腳。
其中,“凈環境”是底色,聚焦全域整治攻堅,從顯性的街巷院落到隱性的生態頑疾系統施治。通過路面清掃、院落清潔、河道清污、垃圾清運、空氣清爽五大專項行動,全域覆蓋城鄉環境痛點,以長效管護機制推動“看不見的污染”從源頭消弭。
“優秩序”是內核,直擊民生痛點疏解,以精細化治理重塑城市運行邏輯。專項行動劍指道路病害修復、車輛違停治理、攤位亂擺規范、噪聲污染管控等“治理難點”,累計修復城市道路2萬余處,增設停車泊位5萬余個;同步開展25條道路“疏路行動”,通過退圍拆環、釋放車道疏通堵點,并以“一站一策”治理65個共享單車淤積點位,讓規范有序成為城市肌理。
“亮空間”是點睛,兼顧物理空間的光影煥新與人文精神的形象傳播。一方面,攻堅“有路無燈、有燈不亮”問題,檢修照明設施1442處,計劃年底前實現核心城區130條道路照明問題清零;另一方面,以光影美學賦能街巷,通過拆除違建、整治建筑立面、植入文化元素煥新小區院落,讓11條特色街區承載市井煙火的“成都味道”,使老街巷在光影交織中訴說城市文脈。
“美風貌”是追求,以文商旅體融合創新勾勒公園城市美學范式。專項行動分層推進城鄉綠化增量提質與景觀塑魂:中心城區新建12個口袋公園作為“家門口的會客廳”,優化355處街區街巷街角;全域打造200個“金角銀邊”公共空間,完成285個立體綠化點位;農村區域以5條美麗鄉村線路串聯林盤院落整治成果,讓微改造的2963處城鄉空間既承載天府文化韻味,又成為市民鄰里休憩社交的首選地。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這個看似宏大的目標,實則錨定于每一個個體的細微感知中。成都的行動,是對“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莊嚴作答,成都的日常,正回應著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深切叩問:一個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在于人們能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享受更具品質、更具尊嚴、更具幸福感的生活歸屬,最終也將以為人民生活所增添的溫度與質感來衡量。
人民城市的建設注定永無止境,面向未來,“凈優亮美”不只是階段性的專項行動,更應內化為城市發展的常態化自覺與長效機制,這種重微觀、重細節、重持久、重實效的治理之道,正是“現代化人民城市”理念的內在要求與生動實踐,以足夠的戰略定力與歷史耐心,來打磨一座城市的獨特肌理,使其經得起時間的淬煉,承托得起千萬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望。(李國雄)
來源:界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