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好夏日的周末,淡水路上梧桐濃蔭蔽日,輕松的閑聊與悠揚的琴聲交織…… 這并非一場尋常的藝術派對,而是 “家+書屋”扎根后,淡水路社區(qū)生活里最自然的日常。
近日,來自臺北淡水的青年藝術家Dabao的個人展《我是快樂大隊長——從那個淡水到那個淡水》,在淡水路社區(qū)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展覽以當代書法與繪畫為載體,通過幽默詼諧的視角,帶領觀眾探尋生活中的快樂碎片,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與社區(qū)居民前來觀展。
作為藝啟淡水+“家+書屋”的組成部分,淡水路社區(qū)博物館這個迷你卻溫馨的空間,早已成為整個社區(qū)的“共享客廳”。藝術家Dabao與觀眾圍坐成圈,展開一場沉浸式的藝術創(chuàng)作:他邊畫邊聊,筆觸落處,音樂便悄然流淌;觀眾隨手貼上撿拾的落葉、寫下一句即時心情,轉瞬就成了作品的一部分。畫畫、聽歌、講故事、玩游戲——所有環(huán)節(jié)渾然天成,讓這個被藝術點亮的社區(qū)空間,成為居民生活、社會交往的溫暖交匯點。
與淡水的“有期而遇”
幾年前,Dabao和朋友在臺北淡水租了一間三層樓的工作室,那個淡水簡單純粹,走出門就能看到河口的夕陽?!吧倌耆耍鸦稹保珼abao在大學畢業(yè)前就急著想證明自己、完成些什么大事,仿佛這是對成長的宣言;他一直想做些不一樣的事。
很快,他舉辦了第一檔個人展,以“人必先置于死地而后生”為主題,他從街頭文字迷團中汲取了許多靈感,發(fā)現(xiàn)它們在“書寫作為傳遞信息的本質”的同時,也不斷體現(xiàn)中文文字藝術的當代性——是返璞歸真,也是幽默風趣。老舊的招牌、變電箱上的涂鴉,都在訴說:書畫未必只能如詩詞歌賦般嚴肅。他的第二檔個展以家常食堂為題,寄情于飲食之間,繼續(xù)打撈當代生活里的幽默碎片。
Dabao一直夢想在他的淡水工作室辦展,集結厲害的當代藝術家,共同展示彼此對當代東方視覺藝術的觀點;創(chuàng)造一個藝術家的聚集點,共同從舊有形式與媒介中嘗試新的可能,為節(jié)奏緊繃的當代社會添一抹微笑。可惜,淡水工作室堅持了一年半后終究解散,只留下一個未竟的夢。回到老家的日子平淡如水,可那個關于“淡水”的夢想,總在心頭縈繞。他未曾想過,上海這座當代藝術重鎮(zhèn)、人文薈萃之地,竟也有一條“淡水路”—— 原來,還有另一個“淡水”在等他。
社區(qū)生活空間的新詮釋
《我是快樂大隊長》展覽,正是Dabao這段心靈成長的注腳:生活里的煩心事從未缺席,誤點的公交車、太燙的半熟蛋、周日清晨八點就響起的電鉆聲……同樣一件事,你可以選擇皺眉,也可以選擇笑著接納。
這一主題,恰與“家+書屋”作為家庭教育新空間的理念不謀而合。Dabao說,他常和孩子們玩剪刀石頭布,一場場無關輸贏的游戲,最后總能讓所有人笑到合不攏嘴;連原本靜坐一旁的人,也會忍不住湊過來加入。人生的際遇,與猜拳又有何異?“同樣一件事,你可以不高興,但你也可以選擇不去不高興。我本來就高興,我天天都高興?!币悦烙鳛榍腥朦c,這場展覽也帶來了關于家庭育兒的深度思考。
兩個“淡水”因藝術相逢,一間書屋讓這份相逢生根發(fā)芽。這里,不僅是藝術的延伸地,是生活的落腳點,更是兩岸溫情的交匯處,快樂與溫暖將在日常的煙火里生生不息。
未來,淡水路社區(qū)博物館也將繼續(xù)深化“家+書屋”的作用,持續(xù)打造融合社區(qū)美育、人文營造和價值引領為一體的新場域,以柔軟而堅韌的力量,讓藝術人文成為鏈接更多社區(qū)居民與家庭社群的紐帶,讓更多“淡水”的快樂故事,如這條小馬路的梧桐濃蔭般自然生長。
記者 / 范煜昊
編輯 / 孫沖 王云嘉(實習)
圖片 / 淮海中路街道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