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提前批錄取的通知單陸續寄送,有家長在群里曬出孩子的錄取通知,分享家庭的喜悅,總有情商不高的人,會給別人的幸福潑上一瓢冷水。
工作群里的消息提醒閃爍不停。一張鮮紅的“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錄取通知書照片突然跳出,緊隨其后的是589分的成績單截圖。父親按捺不住的驕傲在群聊上流淌:“孩子爭氣,總算有著落了!”滿屏的“恭喜恭喜”迅速刷屏。
可這份喜悅沒持續多久。另一位女同事突然貼出一張查詢截圖,上面赫然顯示著該大學的最低錄取分數線——589分。“你兒子是最低分被錄取的,優秀啊!”這句話像一顆冰珠墜入沸水,群里瞬間陷入死寂。那位父親再也沒有回應。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的尷尬,讓每個圍觀者如坐針氈。
這場猝不及防的群聊翻車,撕開了當代教育中一道隱秘的傷口。當錄取通知變成社交貨幣,曬娃行為早已被他人認為是隱形的教育軍備競賽。朋友圈里精心裁剪的榮譽證書,家長群里“不經意”提及的競賽名次,甚至學區房定位的打卡簽到,都成了丈量孩子價值的標尺。一位網友的留言道出無數人的心聲:“我家孩子考研上岸,點贊的都是普通朋友,血脈相連的親人反而集體沉默。”當分享被誤認為是炫耀,真誠的祝福便戴上了枷鎖。
更值得深思的是那589分背后的認知撕裂。有人看到“壓線錄取”便條件反射般貼上“僥幸”的標簽,卻忽略了志愿填報本就是一場精準的博弈。壓線錄取恰是最優解——正如評論中@東城之北所言:“你不覺得就是因為錄取了他,他的分數才成了那道最低錄取分數線嗎?”那位心理咨詢師網友說得更透徹:“我兒子當年踩線進大學,我覺得開心極了,一分沒浪費!”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勝利,更體現對教育資源的高效把握。
反觀那些對軍校背景的誤讀,更暴露了評價體系的狹隘。當@wusam教官詳細解釋該校培養的是“軍隊財務官”“油料管理專家”時,竟有人立刻聯想為“腐敗重災區”。殊不知這類專業畢業生往往直接進入軍隊系統,穩定性遠超許多名校。筆者周邊有不少高考生想報軍校,社會用腳投票證明了其價值。教育的目的本就不是為了一場考試的排位賽,而是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回到那個沉寂的工作群,真正的悲劇并非女同事的失言,而是整個社會陷入單一評價魔咒而不自知。當一位家長為孩子考上軍校而歡欣鼓舞時,他人的第一反應竟是去核查分數排位;當教育被簡化為數字較量,孩子的獨特性便消弭于攀比的洪流。
教育的光芒,從不在分數單上閃耀,而在每個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那位589分的軍校新生即將踏上軍校學習的征程——二十年后,誰會記得當年的錄取分數線?人們只會問:你能為這個世界解決什么問題?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