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球聚焦黑海。聯合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半年烏克蘭平民傷亡再度攀升,超17萬戶家庭流離失所。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最新報告警示:俄烏沖突已成為近30年歐洲最難調解的地緣博弈。就在此時,一則來自美國權威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的爆料——“特朗普正謀劃流放澤連斯基”,引發輿論地震。基輔高層緊急表態,向莫斯科發出罕見和談呼吁。
美國大選年,烏克蘭成焦點
2025年的美國,正處于大選關鍵時刻。特朗普聲勢再起,重新掌控共和黨話語權。美媒普遍認為,華盛頓對外政策已出現劇烈搖擺。特朗普在公開場合強調“烏克蘭不能輸”,但幕后傳出的流放計劃卻暴露出戰略耐心的極限。根據路透社7月中旬披露的信息,白宮正在加速對烏克蘭援助流程,但同時對基輔政權的去留反復權衡。
西摩·赫什的深度調查進一步點燃輿論。赫什在“Substack”詳細披露:美國智庫圈和安全部門已將“政權更迭”作為桌面方案,澤連斯基被列入“流放名單”。一位華盛頓不具名高官在采訪中直言:“如果澤連斯基不愿配合美國的體面交權,我們將采取強硬措施。”
赫什的權威源自其過往多次重大國際新聞爆料,如越南美萊村大屠殺、北溪天然氣管道事件等。2023年起,他密集關注俄烏局勢,持續批評美歐對烏政策的雙重標準。赫什此番爆料讓全球分析師高度警覺。
美國對烏政策轉變背后的深層邏輯并不復雜。美國對外援助金額已接近歷史峰值,2025年上半年對烏援助額占美年度對外援助預算的30%以上。美國國內民意調查顯示,支持繼續大規模援烏的選民比例首次降至45%以下。特朗普團隊在內部會議上不斷強調“烏克蘭戰爭的不可持續性”,并警告“不能讓歐洲困局拖垮美國國內經濟”。這種背景下,所謂“流放澤連斯基”的爆料不再只是陰謀論的談資,而是美烏關系走到十字路口的真實寫照。
基輔政壇風云驟變
澤連斯基的壓力遠不止來自海外。自2024年2月起,烏克蘭政壇人事震蕩不斷,前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被解除職務、調任駐英大使,引發軍方和部分議會成員不滿。扎盧日內在軍中威望極高,被認為是2022年初俄烏沖突爆發后堅守基輔的關鍵人物。他的調離,外界普遍解讀為澤連斯基鞏固個人權力、為2025年總統選舉掃清障礙。
然而,烏克蘭前線形勢并未因高層調整而好轉。2025年春季,烏軍在哈爾科夫方向的反攻受挫,俄軍乘機在頓巴斯推進,國際紅十字會報告稱當地人道危機“極為嚴峻”。烏軍內部士氣波動,部分前線指揮官對現有戰略提出質疑。有社交媒體流傳的內部電文顯示,部分烏軍高層私下認為繼續進攻“只會消耗更多力量”。
基輔政壇的分裂令外部大國有機可乘。美方情報數據顯示,扎盧日內已成為美歐“可用人選”,一旦澤連斯基喪失美國支持,扎盧日內或以軍政領袖身份臨時接管政權。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西方外交人士分析,澤連斯基目前“內外交困”,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權力更迭。
面對重重壓力,澤連斯基在7月19日深夜通過社交賬號向俄羅斯拋出“和談”呼吁,表示“烏克蘭愿意在下周內與俄方直接對話,希望普京本人參與”。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基輔高層的危機信號彈。
俄羅斯的主動權與美國的盤算
當前俄烏戰場,主動權逐漸向俄羅斯傾斜。根據“戰爭研究所”7月20日最新戰報,俄軍在東部戰線取得有限進展,部分地區烏軍被迫轉入防守。俄方高層在公開場合對美方“100%關稅”及新一輪制裁威脅反應冷淡,普京在莫斯科公開講話中強調俄軍“將繼續實現既定目標”。
俄烏談判的主導權被普京牢牢掌控。俄外長拉夫羅夫公開表示,“除非烏方承認現有事實,否則談判無從談起”。塔斯社披露,莫斯科對基輔主動求談的信號“保持密切關注但尚未回應”。
美國對俄制裁空間已接近極限。美財政部最新公告顯示,2025年初對俄制裁名單已擴展至能源、金融、科技等關鍵領域,俄方在應對制裁方面積累豐富經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7月預測,俄經濟將在2025年保持微弱增長,制裁邊際效應明顯遞減。美方希望通過加大對烏軍事援助、外交施壓,促使俄方讓步,但短期內難以撼動俄方戰略定力。
基輔此時主動喊話和談,無疑與美方“流放澤連斯基”的傳聞形成呼應。分析人士指出,澤連斯基此舉一方面希望緩和外部壓力,爭取談判空間,另一方面也是對美國內部權力博弈的回應。當前烏克蘭“?;鹫勁小痹捳Z權已全面轉移至莫斯科,基輔只能等待俄方的下一步動作。
烏克蘭的戰略選擇與未來變數
烏克蘭當前戰局極為復雜。軍事上,前線兵力緊張,后勤壓力巨大;政治上,政壇分裂,民眾信心搖擺。國際輿論對烏克蘭前景的判斷趨于謹慎。聯合國難民署7月最新報告顯示,超600萬烏克蘭人仍在歐盟各國避難,回流人數遠低于預期?;o市中心,民間對戰爭前途的討論日益激烈,部分學者呼吁“以合理妥協換取國家生存空間”。
經濟層面,烏克蘭GDP同比下降12%,對外直接投資銳減。世界銀行最新預測顯示,烏克蘭需每年獲得至少500億美元外部融資才能維持基本運轉。國內政治信任危機持續發酵,澤連斯基政府的執政合法性受到部分議會勢力和地方政要質疑。
基輔高層的和談姿態,既是對內外壓力的“應急響應”,也是對美國權力博弈的無聲抗議。扎盧日內等軍方力量的動向,成為外界觀察烏政權穩定性的關鍵指標。
國際社會則持續分化。歐盟多國對繼續援烏表現出疲態,法國、德國民調顯示反對進一步軍事援助比例首次超過半數。華盛頓內部“烏克蘭疲勞癥”愈發明顯,美國國會援烏法案推進受阻。
俄方則保持強硬。普京政府多次重申“烏克蘭應當正視現實”,堅持原有領土訴求不變。俄羅斯國內輿情對克宮的強硬立場普遍支持,普京支持率在7月最新民調中維持在70%以上。
參考資料:澤連斯基說烏方向俄方提議下周舉行第三輪談判
2025-07-20 08:42·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