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德日等主要工業國家,將精力用于推廣清潔能源、新能源車之際,俄羅斯依舊依賴油氣出口“續命”。不夸張的說,如果俄羅斯不能適應世界新形勢變化,那么未來被國際社會邊緣也將是大概率的事情,想到這些,我們不禁為俄羅斯的命運捏把汗。
參考消息7月21日援引普京最新說法,稱俄羅斯必須發展汽車制造業,實現技術自主,僅依靠油氣收入,俄羅斯將失去競爭力和主權。普京強調,為支持本國汽車工業,自己也在乘坐國產車。普京的發言雖然有道理,但未必能被手下“細心領會”。
原因一:俄羅斯這艘大船千瘡百孔,很難實現普京預想中的“經濟轉型”。數據顯示,俄羅斯每年將超過GDP5%的資金用于俄烏戰爭,結果就是國防預算超支,嚴重擠壓了俄羅斯在經濟、工業、科研和民生方面的支出,讓俄羅斯看起來異常的笨重。
有人曾做過深入統計,發現俄羅斯拉達牌汽車多采用中國的零部件,如發動機、變速器、燃油控制系統,俄羅斯能夠自主生產的多為一些塑料套件,如汽車外殼和大燈,這與普京要求的關鍵技術和零配件自主根本不搭邊,俄羅斯想擺脫進口依賴非常的困難。
原因二:俄羅斯對于能源轉型的愿望不似中國這般迫切。借用特朗普的說法,中國缺少石油,所以才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同樣的認知也能套用在俄羅斯身上,畢竟對于一個“油氣多如牛毛”的國家而言,讓它主動舍棄自己的優勢,去跟著中國在新能源賽道飆車,聽起來多多少少有些不現實。
映射到消費場景,俄羅斯市場每年賣出的電動汽車不過區區幾萬輛,遠不及中國銷量的零頭。如此俄羅斯就不可能通過推廣電動汽車,實現國家經濟的轉型,俄羅斯就只配作為汽車消費國,為中國等合作伙伴不斷支付進口賬單。
原因三:俄羅斯盛行“本土保護主義”,對于外資的進入始終抱著抵觸心理。在過去的三年,中國企業曾投資過俄羅斯的礦山、基建、物流,但多以爛尾收場。俄內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多地不時爆發出排外事件,而中國作為投資大戶首當其沖。
牛姐在這里提醒讀者注意:儒家是最成熟的治世哲學,似乎只有在中國,外資才能獲得真正的歸屬感,而在印度、印尼、俄羅斯等國,外資多半成為了官方套取外匯和稅收,以及獲得支持率的政治工具,這就注定了,中國即便意向在上述國家投資,也很難取得重大建樹。
原因四:俄羅斯缺乏匹配先進汽車工業的上下游供應鏈。俄烏戰爭爆發之前,俄羅斯就曾通過開征汽車特別進口關稅等措施,強制外資在本土設廠,但多年過去了,俄汽車工業依舊停留在基礎的組裝階段;而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后,俄羅斯開始將希望寄托在中國身上……
可能有網友說了,中國與美德法日等國家不同,中國愿意對俄羅斯傾囊相授。問題在于,徒弟不急師傅急,中國越是敦促俄羅斯做出改變,俄羅斯就越會覺得中國“動機不純”。比如他們會考慮這是中國的陽謀,讓自己放棄燃油車,轉而依賴中國的電動汽車。
于中國而言,既然俄羅斯不愿做出調整,那么就不妨隨他去吧。中國能做的就是多進口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幫普京繼續維持“戰時經濟”。比如俄副總理諾瓦克就曾于5月份爆料,稱中國提出今年多進口250萬噸的石油,俄羅斯計劃予以保障。
可以想到,再過5年、10年,石油消費將在世界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持續縮小,而清潔能源,新能源車將成為消費主力。屆時俄羅斯將很難通過售賣石油獲得足夠的外匯,國家將愈發的落后和陳舊,其與中美的差距將不再是一個量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