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美國執意采取挑釁行為,例如對臺提供軍事裝備,我們必定不會袖手旁觀,同樣具備向伊朗、胡塞武裝等反對美國霸權的國家出售武器的正當權利,并且可以光明正大地進行。美國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炫耀武力,我們則可以在其勢力范圍附近展開軍事活動以示回應。過去可能因為實力不足而有所顧慮,如今我們已擁有航母、綜合補給艦等先進軍事設施,無需再有畏懼。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曾公開表示,美國“無意與中國爆發軍事沖突”,但與此同時,卻持續鼓吹“中國威脅論”,并聲稱要采取措施“遏制”中國的發展勢頭。此外,美國國防部高層不斷拉攏盟友,頻繁向日本、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國家施壓,渲染臺海局勢的緊張程度,聲稱沖突隨時可能爆發,并極力傳播“中國統一將構成威脅”的言論,試圖將“遏制中國、阻礙統一”的責任分攤給其他國家。
然而,日本與澳大利亞并未如美國所愿作出“事先承諾參與可能的沖突”,而是重申“主權優先”原則,明確表示不支持對臺灣地區采取“任何單方面行動”,甚至反過來指出美國自身也“未對臺灣地區作出正式承諾”。
面對盟友的冷淡回應,美國只能進一步加大對臺灣的軍事支持。
2024年7月18日,美國眾議院以221票贊成、209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通過了《2026財年國防撥款法案》,總金額約達8320億美元,其中特別列出對臺軍事援助金額為5億美元。依據該法案內容,這筆資金將納入“臺灣安全合作倡議”,由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負責管理,使用期限持續至2027年9月30日。
法案授權美國防部長在與國務卿協商后,動用該筆資金向臺灣提供“新采購的防御物資及服務”,包括飛機等裝備以及軍事訓練支持,旨在增強臺灣的“防御能力”。同時,法案還“強烈建議”國防部長在“適當時機”邀請臺灣海軍參與環太平洋聯合軍演,若未邀請則需提交書面解釋。此舉無疑加劇了臺海局勢緊張,向“臺獨”勢力釋放了危險信號。
這就是美國口口聲聲所稱的“維護臺海和平”?結果又如何呢?
表面上高喊和平,實際行動卻不斷向臺灣輸送大量軍火。此次更是變本加厲,向臺灣提供價值18億美元的“愛國者導彈”系統,還計劃追加采購2485枚“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這種行為無異于將臺灣當作軍火傾銷市場,把臺當局當作隨意榨取利益的提款機!
既然美國敢于邁出第一步,那么我們也將毫不遲疑地采取應對措施!
美國不是熱衷于在臺海制造摩擦嗎?那我們就將戰略觸角延伸至美國最為關注的中東地區,讓那里的局勢也變得復雜多變!美國不是自認為其“后院”固若金湯嗎?那我們就將軍事合作推進至其核心區域的邊緣地帶,使其始終處于高度戒備狀態!
近日,一則關于中國疑似向伊朗運送大量防空導彈的消息再次引發以色列與西方媒體的廣泛關注。而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的官方回應,反而引發了更多猜測。
近日,《中東之眼》援引阿拉伯國家官員消息,稱在伊以停火協議達成后,中國迅速向伊朗運送了大量軍事裝備,其中包括防空系統。美國在中東的盟友已經知曉此事及導彈數量,但尚未公開。有消息稱,伊朗可能以石油換取這些裝備。西方媒體猜測,伊朗接收的可能是中國出口版本的紅旗-9防空系統。該系統具備強大的戰區防空能力,作戰半徑可達100公里,此前已被巴基斯坦等國采購,伊朗也一直有意引進。這一消息在西方輿論界引發高度關注。
面對伊朗“疑似”軍力增強的傳聞,以色列《以色列今日報》致函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求證。數日后,大使館發布正式聲明,指出相關報道“內容失實”,強調中國從未向交戰方出口武器,并嚴格執行軍民兩用物資出口管理制度。聲明雖未否認與伊朗存在軍事接觸或紅旗-9系統的銷售,但強調“不向交戰國出口”,這意味著只要伊以處于停火狀態,中伊軍事合作便不違反相關原則。
過去外界或許認為中國軍火技術不及美國,但在印巴沖突中,中國軍火在導彈、無人機、防空系統等領域展現出卓越的實戰能力,贏得全球認可。美國在南海拉攏盟友開展聯合行動,中國則堅定應對,派遣軍力赴相關海域開展軍事訓練。
2024年6月9日,日本與英國曾報道,中國雙航母艦隊突破第二島鏈,逼近關島,其真實意圖一度令人費解。而如今隨著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的消息傳出,人們才逐漸意識到:中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大規模行動,或許正是為了“牽制”或阻止美軍對伊朗采取軍事打擊。
中東局勢動蕩與中國并無直接關系,但伊朗是中國的重要戰略伙伴,中國對中東能源依賴度較高,且中東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節點,中國不希望中東局勢進一步惡化,也不希望美國通過以色列摧毀伊朗,從而實現對該地區的全面控制。
近日,中國雙航母戰斗群在西太平洋成功逼退美軍雙航母編隊并逼近關島,震驚世界,美日軍方高度緊張。盡管美軍清楚中國不會大規模動武,但壓力依然倍增,或將加強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
這樣一來,美軍難以抽調兵力支援中東,還需密切關注中國軍隊動向。美方擔憂中國可能改變南海、臺海、東海的“現狀”,尤其擔心中國對“臺獨”勢力采取果斷措施。
若美國在南海開展軍事演習,我方可派遣航母前往霍爾木茲海峽;若其實施軍事封鎖,我方則深化軍火國際合作;若其在臺海制造緊張局勢,我方則在中東作出有力回應,這正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中國與伊朗、沙特均已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邊關系密切。
中伊關系持續深化,2021年雙方簽署《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核心內容為中國在未來25年內對伊朗投資4000億美元,其中2800億用于能源領域,1200億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與制造業技術合作。作為回報,伊朗將以優惠價格長期向中國供應石油,并允許中方參與油氣田開發,推動雙邊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占比約40%),以規避美元體系限制。盡管該計劃初期進展未達預期,但目前整體推進順利。
在軍事合作方面,逐漸形成了一種“我方提供技術支持,貴方協助測試”的默契模式。近年來,伊朗多次進行遠程導彈與無人機測試,其中的深層聯系,明眼人自然能夠察覺。
中國軍火出口正呈現新趨勢,從過去以低價大量供貨為主,逐步轉向以技術實力、實戰性能和“組合式”軍售為核心,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盡管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科技發展,但仍有多個國家采購中國無人機等裝備。美國推行霸權政策,中國則構建反霸權合作網絡:美方向臺灣出售武器,中國就向其反對勢力提供軍備;美方在臺海制造緊張局勢,中國就在中東作出戰略回應。如今,中國已具備航母編隊等強大軍力,同時構建起全球軍貿合作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