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文博日歷丨今日大暑,消夏宜賞畫
今日大暑
正處于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
古人消夏不辦晚會
但會雅集
一起欣賞消夏圖頁
看看古人如何做到“心靜自然涼”
一場“低密度社交”
怎么加了這么多“戲”?
這幅畫描繪了一場盛夏雅集
是一次“低密度社交”
畫面中一共八個人,人數(shù)不算多
為賞畫、消夏聚在一起
如果我們把這幅畫理解為一幅“劇照”
雖然只這一個瞬間
也能看出很多“戲”
①“賞畫四人組”
這四個人表現(xiàn)賞畫主題
占畫幅也最大
一名仆人立桿擎起畫軸
三個儒士一同賞畫
離畫面較近的人單手握著畫卷一端
另一只手似要指點
他身后的人捋著胡須
微笑凝視,若有所思
還有一個站在畫軸側(cè)面的人
則是倒背雙手,頗為怡然
②“見面戲”
兩個儒士互相作揖
應(yīng)該是客人剛剛到來
與主人行禮寒暄
跟客人一起來的還有一個小孩兒
你看他懷抱胡琴、四下張望
像不像小時候跟著爸媽去串門兒的你?
③“獨角戲”
畫面的最右側(cè)還有一個小童
他站在荷花缸前
應(yīng)該是主人家童
他手捧水盆或者大碗
好像時刻準(zhǔn)備見機(jī)行事
除了人物的“戲”
“服化道”也很細(xì)
比如人物的衣紋褶皺線條精細(xì)流暢
石青點染樹葉鮮麗奪目
荷花缸里滿是荷葉,繁盛可愛
夏日氛圍仿佛要溢出畫面
如果你覺得這還不夠細(xì)致
你就再放大看看
荷花缸上滿布的冰裂紋
此外,飲具、瓜果、珊瑚、玲瓏湖石等等
環(huán)境細(xì)節(jié)毫不含糊
這幅畫的作者沒有留下“簽名”
曾經(jīng)的收藏者認(rèn)為這是南宋人的作品
專家研究認(rèn)為
這幅畫的年代應(yīng)是宋至元
不過這些都不妨礙這幅畫成為一幅佳作
古人畫畫
憑手感,也看工具
消夏圖頁里的欄桿等建筑構(gòu)件
畫得橫平豎直
畫家是用尺子了嗎?
這就要說一下“界畫”
這個門類的繪畫
因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而得名
作畫時
把毛筆套上竹片制成的筆撐
抵住界尺上的凹槽
按界尺方向運筆
畫出均勻筆直的線條
界畫頗為適用于刻畫建筑
畫《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便是“界畫高手”
《文博日歷》此前介紹過他的《金明池爭標(biāo)圖》
便是界畫的經(jīng)典之作
點擊圖片,了解《金明池爭標(biāo)圖》↑
古代文人聚會
宜雅,宜松弛
這場消夏賞畫的小聚
氛圍松弛輕快,使人心曠神怡
是古代比較典型的文人雅集
雅集或雅會
泛指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議論學(xué)問的集會
有的在園林廟堂,有的在山野村舍
有的錦衣玉食、絲竹盈耳
有的傍水依山、疏筍清膾
我們耳熟能詳?shù)难偶懊麍雒妗?/p>
多透著“松弛感”
比如那次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
王羲之說這次聚會
“少長咸集,群賢畢至”
“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 《蘭亭雅集圖》(局部) (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
再比如傳說中的竹林七賢
在上班和上進(jìn)之間
選擇了上山
主打清雅高逸
△《高逸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還有宋徽宗趙佶
他除了十分熱愛書畫
也喜歡召集人來一同聽琴
△趙佶《聽琴圖》軸(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如今我們可以吹著空調(diào)
度過炎炎夏日
不妨與好友線下見面
也來一次雅集
監(jiān)制丨唐怡制片人丨武慧鋒文案丨田野視覺丨汪澤源審校丨朱冬梅 肖大貴統(tǒng)籌丨劉瑩 張悅彤特別鳴謝丨蘇州博物館 總臺江蘇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指導(dǎo)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