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高鐵票價上漲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視頻發布者徐先生稱,一年半時間里,G326次列車同一區間的高鐵票價上漲了40多元。這一現象引發公眾對高鐵票價調整機制的關注。
漲價本身并不違法,漲幅也談不上離譜,真正讓人不適應的,是信息的不透明——大多數乘客壓根不知道啥時候漲的、為啥漲,直到刷票那一刻才看見數字蹦高,情緒當然原地爆炸。
先把時間線拉回到2024年6月。國鐵在武廣、滬杭等四條干線率先試水“市場化票價”:同一段路、同一速度等級,原來一口價,現在按停站多少、時段冷熱、上座率高低,直接拉開幾十上百塊的價差。
快的、黃金時段的列車執行“天花板價”,慢的、清晨或深夜的班次直接打骨折,官方術語叫“有升有降”,實質是把價格當閥門,調節客流。
G326所在的區間大概率被劃進同一批價改池子,于是2025年7月你看到的價格,就是閥門擰緊后的結果。
那40塊具體從哪兒摳出來的?不外乎幾個維度:
第一,成本端。高鐵的電費、維修、人工、折舊,年年漲。2022年國內工業電價上浮了差不多8%,鋼軌打磨一次就得幾十萬元,列車跑到一定里程還要返廠大修,這些看不見的錢都得攤進票價。
官方沒公布G326的精確成本曲線,但行業經驗是,十年以上的線路,每公里每人成本大概每年上浮3%~5%,一年半累積下來,票價漲個7%—9%并不算離譜。
第二,需求端。別看互聯網上吐槽聲一浪高過一浪,大數據顯示,這條線的周末、節假日客座率常年在90%以上,工作日也能穩在75%上下。
供不應求是肉眼可見的,價格自然而然往高跳。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演唱會門票——前排加價,后排打折,鐵路只是把座位挪到了鋼軌上。
第三,競爭端。高鐵真正的對手是飛機和自駕,同區間機票常年漂浮在600—1000元之間,自駕算上油費、過路費也要大幾百塊,高鐵把二等座調到570元,仍然卡在“比飛機便宜、比自駕舒服”的甜蜜點,這叫價格錨定,人家算得比你我都精。
2024年的漲價新聞
至于“乘車時間變長”,并不是列車突然跑不動,而是運行圖悄悄做了加減法。鐵路部門為了把客流切成錯峰,往往會讓原本一站直達的黃金車次減班,把停站更多、時間更長的車塞進排班表。
這樣熱門時段的“快車票”更稀缺,價格就能理直氣壯站上高位;慢車雖然時間拉長,但打折之后對價格敏感的人依舊買賬,一舉兩得。
一句話,時間就是金錢,誰想省時間,誰就得多掏錢。
從法律層面講,高鐵動車組的定價權確實不在《中央定價目錄》里,企業自主說了算,連價格聽證都不是必經程序。
不過法規也留了后門:企業得提前公示、征求意見。現實是,絕大多數旅客壓根沒見過那份問卷,于是出現了“悄悄漲價”的群嘲。
再往遠看,價改才剛剛開始。國鐵的十四五規劃里已經提前寫得很清楚:今后,具備條件的高鐵線路都要實行市場化票價。
換句話說,今天你嫌G326貴,以后可能每條線路都會給你來這么一下。好處也不是沒有——價格拉開后,冷門時段真便宜,反向出行能省不少;壞處是,想再像從前一樣“隨到隨走”還只掏一個價,大概率成歷史。
鐵路是公共服務,不能完全按市場來。這話沒錯,但鐵路背后背著三萬億級別的債務,光利息一年就是天文數字。
完全靠財政補貼,最后兜底的還是納稅人。把價格杠桿用起來,讓愿意花錢買時間的人多出點,讓不趕時間的人享受折扣,其實是把補貼精準給了更需要的人。
最后,乘客的痛點其實很樸素——錢可以多花,但得花得值。如果票價漲了,乘車體驗同步提升,比如座位更寬敞、餐食更實惠、準點率更高,抱怨聲肯定會小很多。
但如果票價上去了,服務還在原地踏步,甚至某些細節還倒退了,這難免讓人心理不平衡。
未來的高鐵票價大概率會越來越靈活,淡季打折、旺季上浮,甚至可能像機票一樣搞動態定價。
但鐵路部門要想減少輿論反彈,就得在透明度上下功夫。比如提前公示調價計劃,詳細解釋成本構成,甚至推出票價日歷,讓乘客能提前規劃。溝通到位了,爭議自然就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