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T152次廣州至南京的“綠皮火車”最后一次離開廣州站,7月1日開始,該車次將由廣州白云站始發。自2004年其前身K222廣州至揚州開行以來,已風雨二十一載。
7月1日零時起,全國鐵路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此次調圖的最大亮點是,廣州站實現了歷史性轉變,正式告別傳統的綠皮火車(普速列車)主導的時代,升級邁向為以動車組為主的高鐵時代。這意味著,有越來越多G字頭的高鐵開進市中心,市民出行越來越便利。
作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廣州加速落地“高鐵進城”。
近年來,隨著中國高鐵網絡的快速擴張,“高鐵進城”成為各大城市優化交通樞紐布局的關鍵戰略。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廣州正加速推進高鐵網絡向中心城區延伸,破解長期以來“高鐵站遠離主城”的困局。從廣州南站的“單核獨大”到廣州站、廣州東站、白云站“多核聯動”,再到廣南聯絡線、廣湛高鐵等關鍵工程的推進,廣州正構建“高鐵進城”的全新格局,推動城市交通能級躍升,并進一步激活樞紐經濟。
普速外移,高鐵開進老站
自今年7月起,廣州站迎來重大轉型——G字頭高鐵列車,陸續從這座歷經半世紀風雨的車站始發,這一變化標志著廣州"高鐵進城"戰略取得關鍵突破。
與北京、上海等城市老站不同,廣州站創新采用"原位改造"模式,在保留原有站址的基礎上實現功能升級。2025年三季度調圖后,廣州站動車組占從原來的30%比將超過90%,開行動車組列車153列,徹底實現從普速車站向高鐵樞紐的轉型。其中,廣深城際列車實現"公交化"運營,每小時開行2-3班,大大便利廣深兩地通勤旅客。同時,原廣州站始發的廣州至烏魯木齊、廣州至拉薩等超長線路普速列車將調整至廣州白云站。
"這不僅是車站功能的調整,更是廣州鐵路樞紐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廣鐵方面表示,此舉將有效提升中心城區高鐵服務能力,預計每日惠及數萬名往返廣深及周邊地區的旅客。
高鐵開進老站,有市民表示既親切又新鮮。“當年懷揣著夢想,坐了10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踏上人生第一站-廣州站,如今10多年了,滿滿的回憶。”像周先生這樣對廣州站懷有深厚感情的市民不在少數。
廣州站的綠皮火車。攝影:黎湛均
7月1日調圖前,廣州站的綠皮火車。攝影:黎湛均
創建于1974年的廣州站,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見證。車站建成后迅速成為全國鐵路網的重要節點,京廣鐵路、廣深鐵路、廣茂鐵路在此交匯。數據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務工潮高峰期,車站日均客流超過10萬人次。站前廣場"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巨幅標語,更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作為華南地區首個現代化鐵路客運站,廣州站曾創下多項"第一":首個采用電子顯示屏的車站、首個開行國際列車的口岸站等。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廣州站曾一度面臨“高鐵不進市中心”的發展困境。但通過2015年站房大修、2023年站場改造等一系列升級工程,這座老站煥發出新的活力。2024年7月,G字頭高鐵首次駛入市中心的廣州站,高鐵動臥采用"夕發朝至"模式,廣州至北京西站最快僅需10小時25分鐘。
如今,承載46年記憶的老站房中,一輛輛復興號始發,仿佛時空交錯般。未來,這里將有更多高鐵駛向全國各地。
廣州鐵路樞紐格局迎關鍵突破
作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廣州正經歷一場深刻的交通格局重塑。
暑運期間廣鐵客流大幅增加。
根據《廣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3—2035年)》,廣州將構建“五主四輔”鐵路樞紐群:“五主”分別是廣州南站、廣州站、廣州東站、白云站、佛山西站;“ 四輔”則指廣州北站、黃埔站、新塘站、南沙站。
廣州站、廣州東站作為傳統鐵路樞紐,長期以普速列車為主,高鐵功能嚴重不足,市區高鐵站長期“邊緣化”的困局一直未破。例如,廣州東站雖位于天河CBD,但此前僅能開行廣深城際等短途動車,無法接入京廣、廣汕等干線高鐵;廣州站雖為京廣鐵路起點,但高鐵車次寥寥,大部分長途高鐵仍依賴廣州南站。
廣州南站自2010年啟用以來,已成為全國最繁忙的高鐵站之一,日均客流量超60萬人次,承擔京廣高鐵、廣深港高鐵、貴廣高鐵、南廣高鐵等多條干線運輸任務。然而,其選址位于番禺區石壁,距離天河CBD約20公里,主城區居民前往深圳、香港等地,需耗時40分鐘以上的市內地鐵,極大降低了出行效率。更突出的矛盾體現在:一是粵西高鐵盲區:湛江、茂名等粵西城市及珠海、中山等珠江西岸城市無法直達廣州站。其次,跨線功能缺失:貴廣、南廣高鐵與京廣鐵路長期"平行不相交"。此外,客流過度集中,南站年客流突破1.5億人次,超設計容量30%。
“高鐵不進市”的格局,不僅影響市民出行體驗,也制約了中心城區與灣區城市的快速連接。
在建的廣南聯絡線屆時可以把廣州南站與廣州站、廣州白云站等樞紐主客站串聯起來。
這一困擾市民多年的出行痛點,在隨著廣南聯絡線(廣州站至廣州南站聯絡線)建成后將得到根本性解決。全長25.23公里的廣南聯絡線是廣州樞紐布局的關鍵落子,廣南聯絡線將廣州南站與廣州站、廣州白云站等樞紐主客站串聯起來。工程采用三大創新設計: 地下穿城:16公里新建段以隧道形式接入廣州南站;通過雙線提速,以200公里/小時城際標準實現15分鐘直達。
2023年9月開工的先行段已進入主體施工,全線將于2027年建成通車。運營方案顯示:初期開行32對列車(含8對跨線車),2028年提升至50對(跨線車占比40%),線路將首創高鐵“地鐵化”票務系統。
廣南聯絡線作為廣州鐵路樞紐完善改造、提能升級,實現樞紐內各線路跨線、“高鐵進城”的最重要工程,從東南西北“盤活”整個鐵路樞紐網絡。具體來看,東向:廣汕高鐵經新塘站接入廣州東站;西向:貴廣/南廣高鐵通過改建聯絡線貫通廣州站;北向:花廣聯絡線已實現京廣高鐵進城;南向:直連深港珠澳都市圈。
高鐵進城實現“一小時生活圈”
當高鐵網絡真正穿透城市核心區,不僅改寫廣州"高鐵末梢"的困局,更將重塑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的空間格局。
變身后的廣州站融入京廣、廣湛等6條高鐵,和4條城際線路,形成 “中心樞紐群”,不僅讓往返廣深的通勤族受益,也將帶動粵東粵西兩翼,比翼齊飛。
時速分別為350/公里的廣湛高鐵和廣汕高鐵,它們是粵東粵西的兩條大動脈。
即將于年底通車的廣湛高鐵,始發站是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區的廣州站,終點站也在湛江中心城區,通車后將實現廣州中心城區至湛江中心城區90分鐘互達。
廣湛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也是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北部灣城市群的高速鐵路。廣湛高鐵自廣州站引出,向西經佛山市、肇慶市、云浮市、陽江市、茂名市、湛江市,終至湛江北站,全長401公里。
已建成通車的廣汕高鐵是我國 “十三五”規劃建設的高速鐵路區域連接線,也是廣東省“五縱二橫”高速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整體呈東西走向,向東途經廣州市、惠州市和深汕合作區。
廣州站作為廣州鐵路樞紐的核心節點,將與廣湛高鐵、廣汕高鐵深度聯動,屆時粵西-大灣區-粵東的高鐵通道將打通,推動“高鐵進城”戰略全面落地,“軌道上的大灣區”加速形成。廣州站→湛江(1.5小時):廣湛高鐵通車后,粵西城市(陽江、茂名、湛江)將深度融入大灣區經濟圈。廣州站→汕尾(40分鐘):通過廣汕高鐵,廣州與粵東地區的通勤時間大幅縮短,促進汕尾、惠州等地的產業承接與旅游發展。
為持續推進“高鐵進城”戰略,作為“五主四輔”樞紐體系中的主要客站——廣州白云站逐漸承接廣州站和廣州東站的全部普速列車業務。這一調整將為廣州站、廣州東站的高鐵化改造創造條件,未來更多高鐵列車將開進市中心,通過與城軌、地鐵的高效銜接,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服務能力。
目前廣州白云站配套的地鐵12號線已率先開通東西段,8號線北延段支線、芳白城際加緊建設中,并將陸續開通;其計劃引入的主力線路廣湛高鐵也正在快馬加鞭施工中,多個控制性工程已取得關鍵進展。另外,廣州站至廣州南站聯絡線建成通車后,廣州白云站還將迎來廣深港高鐵、廣珠城際。隨著鐵路樞紐分工優化,白云站線路資源將更加豐富。
隨著高鐵網絡向城市核心區延伸,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交通樞紐功能將實現質的飛躍,不僅便利市民出行,更將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注入新動能。預計到2025年底,廣州將基本建成“1小時交通圈”核心樞紐,實現主城區與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直達的交通目標。
未來,廣東將繼續建設以高鐵為主干線的全球最密集鐵路交通網。預計到202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4700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5700公里,覆蓋全部縣級城市。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記者 鐘麗婷 實習生趙瑞琦
圖片:通訊員董劍鋒供圖(除署名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