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進入最關鍵階段,美西方釋放消息稱俄軍開始做好最后總攻準備,烏克蘭也為應對俄軍總攻進行最后準備。俄軍中部集群在紅軍城東北面取得重大進展,攻到紅利曼和羅金西克,距離紅軍城核心地帶一步之遙。在形勢嚴峻情況下,美英歐都在積極的介入,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對俄羅斯施壓,對俄實施制裁等。
可是,俄羅斯并不在意美國的最后通牒,還在繼續按照自己計劃部署戰斗。不過俄羅斯在戰場上也發現,他們的主要對手已經不再是烏克蘭士兵,而是成為了雇傭兵。俄軍發現外國雇傭兵和西方武器彈藥已經成為俄軍總攻遇阻的核心所在,烏克蘭的戰爭潛力源頭已經不在烏克蘭內部,而是到了境外。這種新情況也就要求俄采取新的戰法進行應對。
雇傭兵和西方武器彈藥成為烏軍抵抗生命線,烏克蘭戰爭潛力耗盡,對外依賴度大幅度上升。蘇梅前線硝煙彌漫,一名哥倫比亞雇傭兵蜷縮在戰壕中,手機里循環播放著離家前錄制的孩子笑聲。不遠處的炮火撕裂大地,他對著鏡頭喃喃道:“當死亡近在咫尺,憤怒充滿我的身體...”這是一名外國雇傭兵在烏克蘭戰場作戰的真實案例。
這是一個典型案例,絕對不是個例,而是普遍性問題。在兵源幾近枯竭的絕境下,基輔政權已將全球雇傭兵作為維系防線的最后支柱。根據一線最新消息,來自美國、英國、格魯吉亞、墨西哥、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等六國的雇傭兵正在趕往烏克蘭一線作戰,他們漸漸成為烏克蘭抗擊俄軍進攻的主力。
兵源崩塌,烏克蘭進行全球征兵豪賭,透支未來的最后抵抗。街頭征兵官如獵手般巡視,地鐵站、演唱會、商場都成為“捕獵場”。但就算是用盡了招數,烏克蘭目前也很難征集足夠的兵員。烏克蘭民眾與征兵官員之間的矛盾已經白熱化,當地民眾多次指引俄羅斯炮彈轟炸征兵場地。可以說,烏克蘭大量民眾已經把征兵官員視為了敵人。
持續三年的戰爭已榨干這個國家,軍隊死傷在20萬到80萬之間,適齡男性逃亡海外,烏軍士兵缺口高達30%,前線雇傭兵比例從去年15%飆升至25%。烏克蘭很多軍營內部已經沒有年輕人,大部分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最近烏克蘭征兵辦公室還屢次爆發丑聞,有收取賄賂免除兵役的問題,也有經費貪污導致無力征兵的問題等等。
烏克蘭國內找不到合格士兵,就將目光指向了雇傭兵市場,全球范圍內招募雇傭兵,特別是到拉美專門招募成為常態。資料顯示,烏克蘭精銳的第47機械化旅中,“哥倫比亞連”赫然出現,實則混編巴西、英國、波蘭、日本等國傭兵。烏克蘭以3000美元的月薪在拉美地區大量招募雇傭兵,用來補充前線士兵缺口。俄軍在前線發現,烏軍第25空降旅當中,有一支墨西哥雇傭兵部隊參戰。
俄軍發現總攻最大障礙,開始采取新的戰法,成效十分明顯。俄軍已經攻打烏克蘭3年多,總共投入了百萬大軍,消耗了11000多枚各種類型導彈,消耗炮彈1000多萬發,消耗無人機數萬架,但卻始終沒有擊垮烏克蘭,沒有擊潰烏軍防線,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烏克蘭的戰爭潛力源頭不在烏克蘭,而是在境外。境外雇傭兵是烏克蘭抵抗的重要人力支撐,而境外武器彈藥則是烏克蘭抵抗作戰的最堅實依靠。
發現秘密之后,俄羅斯改變戰法,開始學習中國經典戰法,也就是圍點打援。西方雇傭兵的源源補充與北約武器的不間斷輸血是俄軍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打擊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在路上。95%的北約軍援通過波蘭邊境的亞西翁卡機場中轉,俄情報網絡難以滲透烏克蘭西部,導致西方武器如幽靈般持續輸入。
圍點打援,不斷將武器彈藥和援軍殲滅在增援途中成為俄軍新策略。在烏斯佩尼夫卡,他們放棄正面強攻,轉而鉗形包抄烏軍第79空突旅和第37海兵旅兩支精銳。俄軍第20步兵師卡死東北突圍通道。第36、114步槍旅自南翼壓縮空間。無人機攜帶4公斤炸藥在20公里半徑獵殺援軍,同時俄軍火炮、導彈和戰機等也都瞄準烏克蘭援軍實施轟炸。
用廉價無人機逼出烏軍防空雷達位置,再以巡航導彈實施飽和打擊。這種“偵察-消耗-殲滅”的三段擊,與當年朝鮮戰場上的經典戰術遙相呼應。俄軍不斷釋放總攻消息,就是將烏克蘭平時隱藏很好的軍列逼出來,從而給俄軍一次轟炸機會。烏克蘭戰場正在出現最殘酷的算術題,每拖延1個月 = 烏征兵年齡降1歲 + 俄無人機產量增15%當數字歸零時,唯余人性灰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