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2022年秋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系列講座整理而成,內容涵蓋中國以西亞洲大陸的主要部分,分別介紹印度—巴基斯坦地區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會演進;印度歷史時期的佛教遺存;意大利考古工作者在巴基斯坦,尤其是斯瓦特谷地70余年來的發掘工作;阿富汗考古工作面臨的艱巨挑戰;南高加索地區,尤其是烏拉爾圖王國時期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伊朗考古學的歷史與方法,特別是與宗教建筑相關的問題;中亞地區的考古史,以及不同時期的若干問題,展示了近年來亞洲考古研究的新進展與中國考古人放眼世界的新氣魄。
《西出蔥嶺:亞洲考古八講》,[意]魏正中 編,方笑天 王倩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出版
>>內文選讀:
帕爾米拉
自公元1世紀始,位于地中海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敘利亞沙漠中央的阿拉姆語城市泰德穆爾,成為日益重要的敘利亞內陸的商業中心,它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中被稱為帕爾米拉。這座商旅城市借羅馬之勢興起,正好與羅馬的敘利亞行省相伴而生。該城市的性質——它是否被納入敘利亞行省,或者相反,盡管與羅馬有制度上的聯系,但仍然保持自治——一直是學者們爭論的話題。我認為最好把它看作一個自公元1世紀以來與羅馬有依附關系的城鎮,它仍具有充分的自治權,自治權的大小根據地方的權力平衡而決定。普林尼將泰德穆爾描述為在兩個帝國之間搖擺不定的實體,較為可信。只有當它被承認有良好的自治水平時,才可能成長為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之間的商業中心。在帕爾米拉以外的帕爾米拉商人只認為自己是泰德穆爾人或帕爾米拉人,絕不認為自己是羅馬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羅馬軍隊中有帕爾米拉人,而且是在遠離他們家鄉的地方:不列顛、達契亞和北非。事實上,散居的帕爾米拉人在羅馬世界的任何地方都留下了文字蹤跡,甚至在羅馬和波佐利也不例外。
帕爾米拉的劇院
帕爾米拉商隊是高度組織化的,其領導者是一位被稱為塞諾狄阿科的地方貴族。商隊由數千頭駱駝組成,首先將帕爾米拉與波斯灣沿岸連接起來,繼而到達地中海附近。在公元1—2世紀,即帕爾米拉財富和地位的鼎盛時期,最頻繁的一條東方商貿路線是從帕爾米拉出發,向南到達赫特河畔,隨后乘用皮桶制作的船順流而下到達查拉克斯·斯帕西努。經證實,在查拉塞尼和巴林也有帕爾米拉商人,其中的一位被稱為“巴林公民的總督,以查拉克斯·斯帕西努之王米爾得特斯之名”。
羅馬帝國的前三個世紀,帕爾米拉的龐大貿易是長途貿易的大頭。在印度、巴基斯坦、也門、埃及、意大利、羅馬,甚至是遙遠的非洲之角索科特拉島,都有帕爾米拉商人的蹤跡。帕爾米拉人的貿易事業并不令人震驚:他們生活在干燥的敘利亞沙漠中,善騎駱駝,順其自然地占據了主要的貿易路線,而有賴于季風之力,在3世紀時,紅海和印度之間的航行得以實現。這條路線離他們的家鄉很遠,這表明他們愿意把錢投資在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業上。公元260年,羅馬皇帝瓦萊里安被薩珊國王沙普爾一世俘虜,羅馬帝國接近崩潰,此時一位杰出的帕爾米拉人奧德奈蘇斯保護了羅馬的利益,擊退了波斯侵略者,甚至發起了兩次反攻,威脅到波斯帝國首都泰西封。
在瓦萊里安之子伽利埃努斯統治時期(公元260—268年),奧德奈蘇斯被委以整個羅馬帝國東部的重任,但突然不明不白地被殺害。他的妻子芝諾比亞以他們的兒子瓦巴拉特的名義接管了權力,開始與羅馬皇帝的拉鋸戰。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于公元268年年底即位,他忙于與多瑙河沿岸日益強大的日耳曼人聯盟爭斗,無力處理東方問題??藙诘叶赖睦^任者奧勒良(公元270—275年在位)通過兩次決定性的軍事行動滅亡了帕爾米拉,在第二次行動中夷平了帕爾米拉城。帕爾米拉的漫長歷史于公元272年宣告結束。十年后,戴克里先皇帝在其廢墟上建造了一座堡壘,持續使用了兩個多世紀,但帕爾米拉這個偉大的東方貿易女王已不復存在。帕爾米拉的出現改變了敘利亞草原和阿拉伯北部的平衡,其軍事能力代表了敘利亞古代晚期復雜的邊境中的一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