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這天,中國國防部突然扔出一個"炸彈":中越兩國要搞75年來第一次陸軍聯訓了。
要知道,就在幾天前,特朗普還對越南商品狠狠加了40%的稅,兩國關系冷得像冰窖一樣。這時候宣布軍事合作,簡直是給華盛頓一記響亮的耳光。
75年的等待,為什么偏偏選在這個時候破冰?這招"聲東擊西"背后到底有什么盤算?
作者:含
75年來頭一回!越南這步棋讓特朗普始料未及
這次聯訓絕不是臨時起意。
早在今年4月,中國國防部長與越南防長潘文江會談時就明確提出:要為構建中越命運共同體注入軍事動能。
當時越方不僅全盤接受這一定位,更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原則,為軍事合作掃清了政治障礙。這為后來的聯訓埋下了伏筆。
更有意思的是聯訓地點的選擇。
廣西邊境,絕非隨意安排。
這里是中越陸路貿易的核心樞紐,去年雙邊貿易額突破2300億美元。防城港集裝箱碼頭日夜繁忙,中國的機電產品與越南的榴蓮、芒果在此流轉不息。
軍事合作選在這里,深意不言而喻。隨著中越軍事互信增強,未來邊境查驗有望實現"安檢互認",生鮮商品通關時間可能縮短50%以上。
想象一下越南榴蓮早上采摘,晚上就能擺上中國超市貨架。
這種高效物流需要軍事合作保駕護航。邊境經濟帶建設也將提速,軍事互信成熟后,"共享監管倉"模式有望落地。
跨境電商貨物只需在一側查驗,如同快遞驛站般便捷。非戰爭軍事行動合作,正在為區域經濟融合筑牢安全基石。
75年外交關系史上,這確實是史無前例的突破。
從單純的軍事交流轉向實質性作戰協同,意義非同小可。
特朗普政府顯然沒料到越南會在這個時候與中國走得這么近。五角大樓原計劃下月派遣防長訪問河內,重點推銷F-16戰機及岸基反艦導彈系統。
如今中越陸軍聯訓官宣,美方訪問雖未取消,但談判籌碼已大幅縮水。
40%重稅壓頂,越南的"絕地反擊"來了
越南的轉向絕非偶然,背后有多重現實壓力。
特朗普政府上月剛對越南組裝的含中國零件商品加征40%"轉運稅",直接打擊越南出口命脈。
更讓河內焦慮的是,美國將越南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帽子還沒摘掉。這種雙重打擊讓越南經濟雪上加霜。
以越南的紡織業為例,這可是支柱產業之一。
大量服裝等紡織產品出口到美國。
一旦20%的關稅落地,越南紡織企業的出口成本將大幅增加。原本靠著微薄利潤維持運營的企業,如今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許多企業甚至面臨減產或停產的危機。
此時轉向中國深化軍事合作,實則是經濟困局下的自救行動。
越南自身的國防現代化需求同樣迫切。
其陸軍裝備中,老舊的T-55坦克仍占現役裝備三成。通過聯訓接觸中國的北斗導航、無人機作戰體系等先進技術,正是越南提升軍力的捷徑。
更深層的考量在于戰略平衡。
王毅外長與越南外長裴青山在吉隆坡會面時,當著眾人的面明確表示:"中國支持越方加入上合組織"。
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處在十字路口的越南來說,中方這一支持無疑至關重要。這為越南提供了除美國外的戰略選擇。
而經中美這么一對比,越方高層自然明白該怎么做。
特朗普單方面將關稅從11%提升至20%,嚴重損害雙邊信任。越南談判團隊在華盛頓與美方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艱苦談判,最終卻被"擺了一道"。
這種背叛行為讓越南政府內部失望與憤怒情緒蔓延開來。
相比之下,中國的合作姿態顯得更加真誠可靠。
通過軍事合作,中國與越南建立跨境人民幣結算渠道,能部分抵消美元支付風險。
這種務實合作為越南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
同樣是東南亞小弟,菲律賓和越南為何走上不同路?
更讓美方難堪的是戰略對比。
當菲律賓在南海頻繁挑釁時,越南卻選擇與中國深化軍事合作。這種南北分野直接打亂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布局。
菲律賓成了孤立的棋子,越南則成為區域平衡的支點。
馬尼拉的選擇看似得到了美國支持。
美國向菲律賓提供了二手巡邏艦和空洞承諾。
但實際效果如何呢?菲律賓在南海的挑釁行為不僅沒有得到實質性支持,反而讓自己陷入了戰略孤立的境地。周邊國家對其行為普遍持批評態度。
相比之下,越南的平衡外交顯得更加智慧。
河內既沒有完全倒向美國,也沒有完全依賴中國。
通過軍事合作換取經濟活路,體現了小國外交的戰略智慧。這種做法讓越南在大國博弈中獲得了更大的回旋空間。
中越軍事合作只是區域安全網絡的一環。
去年以來,中國已與泰國舉行7次"突擊"系列聯訓,與新加坡開展6輪"合作"聯合訓練。這種多點開花的防務合作,正在重塑地區力量平衡。
越南的選擇具有指標意義。
當菲律賓甘當美國"印太戰略"馬前卒時,越南卻堅持全方位外交。
這次聯訓后,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可能加快與中國安全合作步伐,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最受沖擊的是美國"小多邊主義"策略。
特朗普政府苦心經營的"美日菲""美越韓"等微型聯盟,因越南轉向出現裂痕。沒有越南參與的印太戰略,就像缺了腿的凳子,再也站不穩當。
更深層的制約在于全球供應鏈。
蘋果公司在越南北江省的AirPods工廠每天出貨數萬件,若對越制裁升級,庫克第一個致電白宮抗議。這種資本的力量,連特朗普也不敢輕視。
這局棋下完,亞太版圖要重新洗牌了
中越陸軍首次聯訓的迷彩服尚未沾上廣西的泥土,地緣政治的漣漪已然擴散。
越南用行動證明: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小國可以走出獨立自主的道路。
但代價是美國可能取消其貿易最惠國待遇。
特朗普政府正重新評估對越政策。
貿易代表辦公室的關稅清單新增了24項越南產品。
面對越南的"背離",特朗普政府可能打出三張牌:經濟上擴大關稅打擊面,將紡織品、電子產品納入加稅范圍;軍事上延遲交付越方采購的P-3C反潛巡邏機;外交上推動國會將越南重新列入"宗教自由特別關注國"名單。
但這些手段效果存疑。
越南已與中國建立跨境人民幣結算渠道,能部分抵消美元支付風險。軍事裝備方面,越南正加速引進俄制基洛級潛艇替代美制裝備。
至于人權指責,越南在美僑民團體正積極游說國會,形成制衡力量。
更重要的是,這次軍事合作將推動邊境貿易便利化。
"安檢互認"機制一旦建立,生鮮商品通關效率將大幅提升。
對中國而言,這次合作意義同樣重大。
通過與越南的軍事合作,中國在東南亞的安全網絡進一步完善。這種非對抗性的安全合作模式,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中越軍事合作反映了東南亞國家對美國印太戰略的分化反應。
不是所有國家都愿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越南的選擇充滿風險,卻也展現戰略智慧。
當馬尼拉在南海沖鋒陷陣時,越南通過軍事合作換取了經濟活路。東南亞的地緣棋局悄然改寫,菲律賓得到的是二手巡邏艦和空洞承諾,越南獲得的卻是跨境貿易便利與產業鏈整合機遇。
兩相對比,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結語
說實話,越南這招挺聰明的——在兩個大國中間走鋼絲,既不得罪誰,又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生存空間。
看這架勢,東南亞的小國們都在重新算賬了。誰還愿意當別人的棋子,大家都想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換成你是越南總理,面對中美兩大巨頭,你會怎么選?是跟著美國混,還是和中國合作?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